從日本住宅設計看香港美學觀
上年為香港一對夫婦設計了一個日式住宅,大膽地把廁所和浴室分開, 加入和紙玻璃作房間間隔,在客廳中建造了手沖咖啡吧等等。 傳媒報道後,日本福岡的傢俬廠和承建商邀請我們到九州參觀他們的製造工廠和示範屋。
示範屋位於鹿兒島,一到達已經被屋外一棵小樹吸引。穿過鋪排了石春的小路後就進入了客廳。這是一座一層高的住宅,各項活動圍繞着中庭發展,有現代和室、廚房、洗手間、衣帽間、小童圖書室、小童房間及主人寢室。與大部份日本房屋一樣,為了抵擋地震威脅,都是採用木材建造。不單只是結構,連室內設計和裝飾都用了上乘的檜木和桐木。 樹木種植在窗戶的正中外面,使窗框變成樹木的畫框。 類似中式四合院,中庭被設計在整座住宅的中央,把中庭的四季景色帶入每一個角落。東方美學中,「天人合一」為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在日本最著名的例子有茶聖千利休(1522-1591) 為日本皇室設計的茶室, 連主子豐臣秀吉也要彎低身放下武器才可進入。寓意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也得謙卑,連君王也不能擁有特權。當人放下身段真心地欣賞大自然,心靈才得潔淨。示範屋裏,基本上每一個角落都會看到中庭和前院的花草樹木和昆蟲。雖然我在初冬參觀,但可以想像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景物變化,對這間屋形成了浪漫的影響。
另外日本人非常注重的,就是小朋友的玩耍權利。 記得之前在熊本城公園參觀時,氣溫只有攝氏二度,但幼稚園學生們穿著短褲在放風箏和爬樹,好不快樂。 示範屋裡面每一個角落亦都可以看到為小朋友玩耍而精心設計的地方。小朋友可以穿越一條梯,爬上屋頂再爬出簷篷欣賞中庭。 你會說,香港沒有這種房屋 ,我們如何爬上屋頂?但試問在現今的香港有幾多位家長會放心讓小朋友爬上一層樓高的馬騮架 ?透過玩耍,小朋友不只是嘻嘻哈哈地玩遊戲,他們真正得到的是與大自然的溝通,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更重要的是與自己的溝通。
美學,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態度 ,是我們如何欣賞「世界的美」。而「世界的美」中 ,應該以大自然為首,再加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為主。真正美的空間設計,不一定有什麼特別外型,更加不是講求名貴物料和名牌傢俬,反而它是簡單的,卻有讓你洞悉如何欣賞自然或是增進人與人關係的能力。
香港的美學被金錢和制度凌駕。所以我們看到大量屏風樓正在破壞大自然,也看到政府拆除公園內的遊玩設施和加上不必要的欄杆。 如果,香港也有一條京都的鴨川,你可以想像到那些烏龜型的踏腳石會有如何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