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疫下旅遊新模式!由自然風營地到酒店式Glamping露營場!日本品牌Snow Peak,一套令人「入坑」的露營美學!

Photo credit: Snow Peak LAND STATION HAKUBA, Snow Peak glamping TOKUSHIMA KOMATSUSHIMA

 

diva20210928design001

 

疫情繼續,出國旅行遲遲未見曙光,大家只好尋求在地遊。打開社交平台,清一色都是staycation的資訊,都不過是為了感受那些微的旅遊感覺,然而我覺得露營似乎更符合旅遊新常態。在短短數天的過程中,由安排行程到準備物資及食材,再到露營地點架起帳營再野炊,享受那日常在城市不曾感受的大自然及悠閒自得,因此打從上年起,露營就成為了最流行的在地旅遊模式。

 

 

diva20210928design009

 

 

經常聽到人說,露營如入坑,因為用品及品牌眾多。說起露營,當然不得不提日本,以日本人的細微見知著及獨有美學,即使是一種活動,用品也應有盡有,重點是每件的設計都讓人希望擁有,每年更會舉辦大型活動。對於露營有點認知的,又或是鍾愛日本品牌的,都不會不認識雪峰Snow Peak,鈦金屬杯及餐具基本上都是露營人士必備單品,從大至帳幕及桌椅,小至餐具、爐具、配件到衣物,都一應俱全。Snow Peak在日本更設有多個營地,讓大家體驗其露營美學。

 

diva20210928design002

 

當中位於長野縣白馬村的Snow Peak LAND STATION HAKUBA更是品牌由露營延伸至綜合娛樂設施之作,由為東京奧運設計主場館的日本著名建築師隈研吾操刀,以他最為人所共知的日式傳統美學及自然建材運用,與背後的日本北阿爾卑斯一脈相傳,以山脈屋頂的概念,用木構造出樹枝與雪花,同時呼應日本自然景色及Snow Peak的招牌,整體設計明亮簡潔,完美融入到所在的大自然,亦是隈研吾「副建築」的概念——大自然所在環境才應該是建築本體。這個綜合娛樂設施的住宿除了露營地、豪華露營配備,也有由隈研吾設計的小木屋,而用品當然全來自Snow Peak。稱之為綜合娛樂設施,這裡同時也是全日本最大的Snow Peak專門店所在地,也有與Starbucks合作的咖啡室,以及米芝蓮三星主廚坐鎮的餐廳,強調以時令在地食材入饌,貫徹以自然為主的概念。餐廳及咖啡室座擁大片落地窗,一望無際的自然風光,已是先天優越條件。據Snow Peak今年公布的資訊,將會與隈研吾於新瀉,也是Snow Peak的發源地,合作建築新綜合露營設施Field Suite Spa Headquarters,並於2022年春天開幕,單看照片也令人心嚮神往,這兩個露營場絕對是自己在疫情過後check list上的必訪。

 

diva20210928design003

diva20210928design005

diva20210928design007 diva20210928design010 diva20210928design006

 

 

除了位於白馬縣的Snow Peak LAND STATION HAKUBA,品牌更於今年4月在德島小松島市開設了首間由其監修的酒店式的豪華露營場Snow Peak glamping TOKUSHIMA KOMATSUSHIMA。這個項目以Glamping豪華見稱,共有9間客房,每間都能眺望一望無際的海景,個別房間更有私人風呂。Snow Peak當然在項目中保留露營主題,當中的Takibi Lounge是一個巨大帳篷及戶外休憩位置,除了可在室外享受營火,更可在帳篷內晚餐。與以上兩個露營地相比,風格相對奢華,個人比較鍾情於隈研吾的自然日式美學,似乎與Snow Peak的品牌形象更相符。

 

diva20210928design013 diva20210928design014 diva20210928design015

 

從露營用品,到露營綜合設施到酒店項目,Snow Peak不單止步於產品,更是一種露營生活態度及美學的詮釋——尊敬大自然,讓自然療癒心靈。

 

Read More
2021年10月12日

《魷魚遊戲》與西班牙著名建築La Muralla Roja之間——是參考還是抄襲?

Photo credit: Archdaily, Callixto, Ewa Michalik, Dezeen, Netflix

 

 

final-explicado-el-juego-del-calamar-serie-coreana-netflix

 

要數近期最多人講的話題,一定包括《魷魚遊戲》這套Netflix的韓國劇集。作為室內設計師,不談劇情,第一時間引起我注意的,是劇中熟悉的場景。第一集劇中搭建的一個巨型彩色樓梯場景,引起了不少人討論,究竟是參考,還是「抄」考,無從得知。

 

ricardo-bofill-la-muralla-roja-red-16-1038x584

 

位於西班牙Calpe的La Muralla Roja是由當地建築大師Ricardo Bofill所設計,建於1973年,本身為私人人公寓,部分被改建為民宿,以粉色及縱橫交錯的樓梯外牆為人所熟悉。名字本身意思是「紅樓」,屹立在海岸,從遠處已會被這幢奇特的建築吸引。其實建築不但只有紅及粉紅,內圍以藍色為主,目的是從視覺上帶來與藍天連結感覺,以及與粉紅調的強烈對比。

 

a453d05c31dde17595fc564a_rw_1920

 

實質上建築屬地中海式的阿拉伯式建築,在北非也能看到類似的風格。當然,雙向的樓梯級、幾何圖形的構造,鳥瞰而下,更可見到如希臘十字架的形狀,令La Muralla Roja形成更似迷宮般的佈局。建築內外每一處也在呼應建築座落的地中海的歷史,長久而來受的阿拉伯風格影響,《魷魚遊戲》的一幕,即時令我想起這幢建築。

 

5-440

 

韓國也因為這套劇的大熱,在梨泰院地鐵站中建造了相關的劇集布置,不稱之為裝置藝術,但以場景實現而言,能配合互動,尚算有趣。

 

_1_img_1040_780

 

 

近期香港也出現了被人笑說抄襲《魷魚遊戲》場景的設計,就是全粉紅色的砵蘭街休憩花園。工程費用約450萬,這個公園經翻新後,不論是棋盤、桌子、座椅等都清一色以粉紅色為主,在旺角這個舊地段而言,異外搶眼。據資料所見,這是由Design Trust發起,名為「未.共研社」之《眾.樂樂園》計劃,當中包括從新設計的四個微型公園,砵蘭街休憩花園為其中之一,由英國設計師 Sam Jacob 為導師,帶領四名年輕設計師學員參與設計。好不好看,喜不喜歡,見仁見智,但更值得考究的,是這個公共空間,為在地提供的,與區內需求,又是否相符?這裡是否真的需要這個單純的粉紅色空間?

 

Design-Trust_img_1040_780

 

Read More
2021年10月12日

當村上春村經典文學,遇上隈研吾日式建築美學——早稻田大學村上春樹圖書館,化身名作家文學殿堂!

當村上春村經典文學,遇上隈研吾日式建築美學——早稻田大學村上春樹圖書館,化身名作家文學殿堂!

Photo credit: 早稲田大学国際文学館、Kisa Toyoshima、Kengo Kuma & Associates

 

01

 

村上春樹有沒有在你成長中佔一席位?在我的中學時期,當身邊的男同學還在沉迷武俠小說,而女同事還在看言情小說之時,手上一本村上春樹絕對是有型的代表,有人會說村上春樹是文青的入門之選,那麼我可算是初代的老文青吧。

 

04

 

初次接觸日本文學,就是村上春樹,與我一直以來認知的文學作品大不同,當下自覺進入了新世界。然而,年少時看,其實不懂卻扮懂,沒有經歷過人生,又如何看得懂村上的「少年時追求激情,成熟後卻迷戀平庸」世界觀?「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無論高牆是多麼的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有些事情,真的要經歷過才明白。

 

05

 

村上春樹畢業的早稻田大學的大學國際文學館,又被稱為「村上春樹圖書館」,剛於10月1日正式開幕,成為了東京近來的一大熱點。村上向文學館捐贈了大量著作、原稿、藏書以及黑膠收藏,將這裡化身成一個能與公眾分享的收藏點。文學館由隈研吾設計,對,又是國寶級建築師隈研吾,專欄寫過的奧運主場館及Snow Peak露營地皆由他設計,我也認同,也許只有隈研吾的日式美學才能詮繹村上春樹的日式文學。不難估計隈研吾會大量地使用木材構建,室內主要是暖色系的木,營造出溫暖的閱讀空間,當中一個以木條構造的拱門長廊,配合階梯式的層層書架,宏偉得似歌頌村上春樹的文學殿堂,也完美突顯他對木材特性的了解和鍾愛。建築外在被流線型的扭曲的木條包圍,就如其文字一般流暢,也似村上的理念包圍我們的生活。隈研吾寄望,大家除了能在這裡接觸到村上春樹作品以外,更提供一個讓人思考文學、創作和未來的地方。

 

07

 

 

年少時看《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只覺有種淡淡的悲傷,但不理解當中的悲觀學。成長後發現,所謂的「國境之南」原來是一個不可觸及的理想國,理想也許會隨成長和現實而幻滅,最終只能平凡地每天看著太陽西落過每一天,殘酷但真實,但這就是村上春樹。他選擇先讓我們看到人生最真實的一面,經歷過後,再由大家選擇如何生活,你仍能追尋屬於自己的「國境之南」,也可選擇性繼續過你的「太陽之西」,村上提供的,是選擇,選擇在了解後繼續追尋理想,即使受傷也能免疫。

 

08

 

 


 

 

Read More
2021年09月08日

設計與生命的環環相扣,從日本及香港的靈園,感受療癒的生命延續

設計與生命的環環相扣,從日本及香港的靈園,感受療癒的生命延續

Photo credit: 北海道真駒內滝野靈園、食環署、政府建築署

 

常說設計與生活脫離不了關係,試想想,由出世的一刻,你在睡的嬰兒床,用的奶樽,都是經安全考量的產品設計。人成長了,穿的每件衣服、住過的每個家,每個階段,每個選擇,都是設計。直至我們離開了,還是需要設計,因為好的設計,不但只為了令使用者更舒適,雖說死者已不能感受設計,但設計還是能潤澤生者的心靈。

位於北海道真駒內滝野靈園,於30周年時邀請了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為園區的大殿設計了名為「頭大佛」的佛像。從遠處看只能看到衪從山丘露出半個佛頭,被一環又一環的薰衣草環繞著。這座高達13.5米的大佛被安置於山丘中,即使從上空也不能看到全貌,必要先經過靜謐的水池,再進入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隧道,才能窺見大佛的全貌。單從外在看,沒想像過這會是一個靈園,日本人的生死觀,構建於神道教及佛教理論之上,從古至今,都不認為死亡是完結,更是生命的延續。他們並不懼怕死亡,反而視之為一個生命的美麗過程,櫻花盛放並非最美,花落的櫻吹雪才是最絢爛的一刻。對於靈園,他們也有不一樣的看法,選擇以靜謐寧靜的設計,帶領生者走過一段最後旅程。安藤說:「無法窺見全貌,反而能顯示佛的大小。」,走過這段路後,待心靈平靜沉澱下來,才能到達佛國,似乎是一段預演,不論你是訪客,又或是剛失去親友的,在這段過程中,都能得到療癒。死亡,也許真的並不可怕。

 

從遠處看只能看到半個佛頭

從遠處看只能看到半個佛頭

 

平靜祥和的水池

平靜祥和的水池

 

小山丘上種滿薰衣草

小山丘上種滿薰衣草

 

必須走過隧道才能到達佛像,是安藤忠雄標誌性的清水混凝土設計

必須走過隧道才能到達佛像,是安藤忠雄標誌性的清水混凝土設計

 

從上以上觀望佛像,更見宏偉

從上以上觀望佛像,更見宏偉

 

近年來,香港新建造的火葬場及靈灰閣都採用了相類似的概念,建築線條簡潔,加入水池及庭園等大自然元素,大量的自然採光,減低傳統上大家對死亡及葬禮的既有恐懼,在告別親友之際,能夠被祥和平靜的環境療養。設計,其實比大家想像的份量更重。

 

和合石靈灰閣第五期

和合石靈灰閣第五期

 

和合石靈灰閣第五期

和合石靈灰閣第五期

 

鑽石山火葬場

鑽石山火葬場

 

鑽石山火葬場的天圓地方小庭園

鑽石山火葬場的天圓地方小庭園

 

不久之前,家母的好友離世,這位姨姨一直對我寵愛有加。小時候,跟她和媽媽去飲茶時,總愛問她夢想中的家是甚麼樣子,然後我就會以紙筆畫下平面圖。想不到成為室內設計師後,真的有機會能為她設計不同階段的家居。在生命的後期,我和團隊設計了她最後一個家,改建了浴室,也加設了不同的輔助工具,如扶手等,以低調也好看的方法呈現,令她不會覺得自己需要被輔助,但也能住得安心又舒適。在姨姨離開後,她的丈夫請我為她做最後的居所設計,於是親手畫好草圖,再請了HAMA Pottery幫忙打造出一個獨一無二的陶瓷骨灰甕,飾以他們的自家灰白色Moonrise釉彩,淡雅素淨,以設計完滿了她人生的最後一程,也能潤飾家人的心靈。

 

HAMA Pottery的Moonrise釉彩

HAMA Pottery的Moonrise釉彩

 

設計的存在,是為了完滿人生的每一程。由開始到完結,設計是為了人而存在。

 

Read More
2021年08月20日

建築大師Frank Gehry:從大膽前衛到平實貼心

建築大師Frank Gehry:從大膽前衛到平實貼心

相對於表現強烈風格的設計,我自問屬平易近人的一類,甚至可以說沒有太顯著的風格,但沒有風格,有時正是風格所在。作為室內設計師,我深信“Forms Follow Function”這個大原則,以功能為本,因為我們在設計的,不是自己的處所,更應以使用者為先。

Frank Gehry這位建築大師,最為人所熟悉是其大膽前衛及不規則的建築構建,如洛杉磯的迪士尼音樂廳及巴黎的LV Foundation,又或是位於香港山頂的Opus Hong Kong 豪宅項目,只要一看,就知是Frank Gehry的設計。一向認為Frank Gehry的設 計並非我杯茶,總感覺他為了完滿有趣的建築外型,浪費了物料和空間。

 

大館對談

大館對談

 

然而早前獲邀出席「大館對談」,講述有關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的翻新工程,由Frank Gehry主理翻新、擴建和重新規劃博物館動線,完全顛覆 了我對他的印象。費城藝術博物館歷史悠久,屬希臘復興建築風格, Frank Gehry 旨意保留建築原貌和特色,再配合空間的調整來提升藝術館的體驗。不花心思去了解,也許不能看出這是Frank Gehry的設項目,但在大禮堂 Van Pelt Auditorium新建為開放活動空間Williams Forum,一條全新的樓梯連接了博物館的其 他區域,從設計仍可看出是Frank Gehry的風格線條。他選擇沿用了原本建築的石灰石Kasota stone,讓新改建與原有建築完美融合之餘,現代感也大大提升。在其他訪問中,Frank Gehry 提到這次和費城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是希望尊重前人的設計智慧,再把整個建築的精髓進一步呈現,目標是為藝術和大眾創造空間,讓我重新認識和欣賞Frank Gehry這位大師。

 

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新樓梯

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新樓梯

 

除了Opus Hong Kong,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Frank Gehry在香港也有其他的設計, 大隱隱於市,建築位於屯門醫院中,並不起眼,但有機會看到鳥瞰圖,就會知道是 Frank Gehry的設計。這個銘琪癌症關顧中心Maggie’s Cancer Caring Centre,身處屯門醫院卻獨立在內,為癌症患者與他們的家屬、朋友和照顧者等,提供全方位的免費支援。這幢小平房採用了中式亭台樓閣及庭園的設計,由流水小橋包圍,希望中心使用者能在這個空間享有一刻的平靜。上星期由中心安排,有機會與公司團隊一起到訪參觀,在建築設計以外,更透徹地了解中心的運作和使命。機構於世界各地建立了多個中心,每一幢也具有特色,與我們所認知的醫療中心大不同,銘琪癌 症關顧中心希望透過建築及設計為使用者帶來「家」的感覺。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小橋流水

小橋流水

 

香港的這間由Frank Gehry設計,以木為主要物料,利用不規則的天花及窗戶設計,令大量的天然光能進入室內,配合建築外的庭園和池塘,借景入內,原來這位建築大師,也能根據需要營造出溫暖窩心的感覺。中心同事告訴我們,中心內有三個房間,分別是橙、綠及藍房,中心使用者可根據自己心情狀態,去選擇適合當下的房間,恰巧地在藍房中看到裱起了香港著名藝術家林東鵬的作品,他是我中學時的師兄,在選修室外設計前,他曾給予我多方面的建議,是種奇妙的緣份,中心內也陳設了不同藝術家的作品。中心內有不同的空間,除了可讓使用者交流互動的大圓枱及梳化位置,也分別陳設了單個座位於室內及露台,目的是讓使用者擁有獨處空間,除了實際的輔導工作,中心希望以環境空間去關注心靈。我們團隊中有一名新加入的設計師,在這次的參觀中感覺份外深刻,她說工作多年,已差點忘記最初學到設計應以人為本,這次短短的行程,足以讓她尋回初心。這兩趟活動讓我對於Frank Gehry這位建築大師了解更多,也令我對設計思考更多,風格再強烈的創作者,設計最終還是應以人為本,才為之好的設計。大家也不妨多了解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絕對是值得支持的服務機構,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在疫情後到此一遊,親眼看看非一般的Frank Gehry設計。

 

感覺平靜安寧

感覺平靜安寧

 

由紐西蘭運來的木構建的天花

由紐西蘭運來的木構建的天花

 

藍房內林東鵬的畫作

藍房內林東鵬的畫作

 

與中心同事詳談

與中心同事詳談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https://www.maggiescentre.org.hk/zh/hom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