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

可能是新界東唯一的Barber Shop

作為男士,你一定要了解這文化。作為女士,你亦要了解這文化,因為將要介紹給你的另一半。

最近幫我的髮型師設計了他的solo發展的髮型屋,嚴格來說是一間Barber Shop。Barber Shop主要是提供男士經典髮型,和眼眉及鬍鬚的修剪處理。作為男人,我定時定候要去見另一個男人,這種感覺有點奇怪但是很bromance。我們會談及設計、頭髮、音樂、啤酒、足球、籃球、Beckham和Lebron的髮型,短短半小時卻是頭髮和生活的refreshment。比起普通髮型屋,Barber Shop比較直接,沒有染髮,沒有負離子,男士與髮型師的關係並不是客人那麼簡單,而是兩條麻甩仔吹吹水飲支啤酒的活動。阿Vic 和我都是80後,每次飛髮時聽著bon jovi 和suede,是我減壓的方法之一。

在英國,更是爸爸帶兒子去扮靚的活動,是一代傳一代的理髮文化。由飛髮(Fading) 到剃鬚,見證着男人的成長。當男人變得成熟,要處理的事務有很多,無論工作和家庭都花了很多時間,所以男士需要一個直接簡單容易打理的髮型,同時帶着很多detail顯出品味。

classic84_hintegro_02 classic84_hintegro_03

 

Barber 阿Vic入行已經20年,做了兩年junior就開始剪頭髮,正式成為剪男士髮型的Barber只是這兩三年,他說男士理髮是一種興趣,把一個毒毒變成型男,是其滿足感。當然每天返工可以與麻甩仔粗口滿天飛,什麼都可以講,沒有普通理髮店裏面那種複雜的人事關係,沒有這個啊太不喜歡那個啊太的是非。

阿Vic很喜歡經典的事物,除了髮型也有音樂和各種各類的理髮用具。我問他為什麼要儲存那麼多把同款不同色的電剪 。他說:「你做設計師也搜集不同的椅子吧,你有幾多個屁股?」在設計店舖期間,阿Vic走了到坪石邨的上海理髮店購買了兩張二手60年代日本製的理髮椅子,據說以前還有按摩功能,可惜現在已不能再動。Barber Shop就是這麼經典,除了傢俬,電剪和各式各樣的理髮工具、髮蠟、爽身粉都有背後歷史和文化。

順帶一提,這可能是新界東暫時唯一的Barber Shop。

Classic’84 Barber Shop

沙田石門安群街1號京瑞廣場二期1樓101A13號

Whatsapp: 7071 0602

FB: www.facebook.com/BarberVic/

 

classic84_hintegro_01 classic84_hintegro_04 classic84_hintegro_05

Read More
2018年11月18日

【設計倫敦】(3/3)

第二天起來,計劃去Covent Garden的Transporation Museum 看看有沒有巴士模型買給朋友的兒子,可是沒有看中巴士,離開時卻遇到一間新開業的咖啡和小食店。我點了一個煙三文魚Bagel和Latte,並與店長傾談起來。原本老闆是兩位學校朋友Max和Michael,同時是兩位咖啡愛好者。他們畢業後,在Old Street Station內搞了一間pop up 咖啡店。後來越來越受歡迎,於是把Pop Up 變成固定店,座落於Covent Garden的Henrietta Street,並且開始賣小食和包點。他們所用的外賣餐具都是可被循環再用或是生物降解的。還記得那個Bagel,厚厚的煙三文魚,那些新鮮的火箭菜和濃淡適中的Sour Cream,被夾在煙韌的Bagel中間,成為我在寒冷的倫敦中一點慰藉。

DSC05468

 


DSC05472 DSC05474

 

在Host Coffee旁邊,我找到了問有趣的眼鏡店Bailey Nelson,牆壁上掃了我很喜歡的淡如綠色。原來它在英國、澳洲、新西蘭和加拿大都有分店。眼鏡的價錢並不太昂貴,大概一百英鎊就有交易。店員很友善卻不會硬銷,可惜亞洲人的頭骨普遍較闊而且鼻樑沒有英國人高,我作為常常買眼鏡的人雖然找到心頭好,卻不合頭形大小。他們應該開始好像其他牌子一樣,研究出一個亞洲size系列。

29 Henrietta St, London WC2E 8NA

 

DSC05481 DSC05498 DSC05500

 

香港這幾年突然興起了Barber shop。但是其實Barber shop當然不是潮流,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男人生活態度,尤其是英國男人。我的頭髮很硬,根本不能留長,所以一直都是把兩側和後面的頭髮飛短(fade短),頭髮一長出就不整齊,所以這種髮型要保持住兩星期剪一次。慢慢地,fade髮變成我的生活,也是每兩星期給我refresh一下時刻。在倫敦,基本上處處都是Barber Shop,有英國人開的和印度人開的兩大種。在Covent Garden的這一間Murdock,除了是一間Barber Shop,也是售賣髮型用品的小店。我看到把Made In UK 的梳子,立刻買了。雖然我的髮型兩邊和後面都是剷到青,可是頭頂仍然要梳理整齊吧。

Read More
2018年11月11日

【設計倫敦】(2/3)

離開酒店可東行再走泰吾士河就是St Paul Cathedral,而它的旁邊就是一座新的商業complex。以前這裏是一條小巷,是用作交易貨物的一個小區,其後在2010年重建成為商業大樓和商場 One New Change。那天我參觀完St Paul Cathedral大教堂後,突然下起大雨來,於是急急地走向商場避雨。看到這建案物創新前衛的外型,便立刻Wikipedia一下。不出所料,真的出自於大師的手筆。而今次的大師就是Jean Nouvel。倫敦就是這樣神奇,當你剛剛看完幾百年歷史的聖保羅座堂,一轉身又可以參觀現代大師的建築作品。商場由幾個小建築羣交錯形成,有Jamie Oliver餐廳、各大時裝店、Barber理髮店等。而St Paul Cathedral 成為商場重要的背景。

Jean Nouvel 的設計就是這樣經典,永遠有人類估不到的形狀和最難做的結構,而最重要的是他對城市歷史的尊重。雖然這是一項重建計劃,但是他仍然保留空地讓小商人擺賣小食、花卉和藝術品。而且每條巷仔都見到St Paul Cathedral的蹤影,這絕不是巧合,而是建立於建築師對城市的愛。雖然Jean是法國人,可是設計就是這樣浪漫,是世界的語言。

休息一下之後,已經差不多進入地鐵的繁忙時間。為了避開多人的地鐵,我決定向西步行入倫敦市中心的中心。這一刻,寒冷、濕涷,加上時差,我極之需要一些咖啡因和熱牛奶。一間裝修很合心意的咖啡店出現在我旁邊。(室內設計師職業病又發作) 橡木造的室為裝潢,又有我最鍾情的水磨石枱面,我沒有籍口不幫襯。這問英國品牌架啡店設計不像日本的這麼細緻,但亦不像意大利的隨性,恰到好處。橡木配上dusty pink的枱面,你認為它女性就女性,你要它男性也男性。我就是最喜歡這類男女均可的餐室。至於主角咖啡,在這裡我示劇透了,留待大家下次共倫敦發掘。但是可以透露,它是一間有自己烘焙咖啡豆產品、有French Press、有Filter Coffee和有心的咖啡店。

DSC05422 DSC05423 DSC05429 DSC05431

Read More
2018年11月04日

【設計倫敦】(1/3)

上年到訪倫敦,得到很大衝擊。作為出生於80年代香港的設計師,在香港成長,在香港接受教育,在香港創業。長不長短不短的三十幾年,我經歷過香港的起起跌跌。從設計的角度看,這次踏足英國,感覺到香港的設計正在退步。一落機看到希斯路機場的指示牌、咖啡室門頭上的招牌,大至城市規劃、道路設計,小至洗手間內的一個小告示,都能夠看到英國人對設計一絲不苟的執著。我在想:「80年代的香港就不是這樣嗎?」曾經,,我們城市的空間設計流着世界一流城市的血液,可惜不進則退,到這最近二十年來急速退步。身為在香港創業的設計師卻溫水煮蛙,慢慢習慣了正在退步的設計還境。今年再次舊地重遊,我決定放下腳步,慢慢細味倫敦的設計,尋找自己成長的城市裏設計的西方根。

今次入住的酒店位於泰晤士河旁邊,坐落於海洋貨櫃大廈裏的精品酒店Mondrian Hotel。最初在香港上網瀏覽酒店預訂網時,是被它的室內設計所吸引的。雖然稱不上前衛或者經典,但傢俬和擺設均是玩味十足,並且用上Tom Dixon所設計的產品作為房間內的裝飾。在上網研究一下又發現,原來根本酒店的餐廳、Spa、大堂和房間都是出於Tom Dixon的手筆。英國著名設計師加上英國的泰晤士河,他們順理成章把大英帝國從前的「Great」重現眼前。泰晤士河代表倫敦,也代表航運,Tom Dixon索性用航海做靈感,把設計洒店當作造船一樣。一入到大堂,你已經見到一幅用紅銅製作的不規則牆壁,我相信是比喻做船底。周圍也是圓形的窗戶,就像置身於二百年前的船倉內。英國設計師就是這樣尊重自己地方的歷史和文化。

leonardo-1309859-River_View_Deluxe_Room_1_S-image sch-2 ccc34ff6_z 180496 37817004

20 Upper Ground, South Bank, London SE1 9PD

Read More
2018年10月22日

【哥本哈根,設計根本】(3/3)

既然說這次旅程是一半公幹一半旅遊,而且正在籌備在香港開設的家具店,所以探訪傢俬店是必須的。很多香港人已經認識了丹麥品牌HAY。最近他們與宜家傢俬合作推出了聯乘品牌的傢俬和精品,身在哥本哈根當然不可以錯過他們的旗艦店。HAY旗艦店位於一座古老住宅大廈內,白色的室內設計和北歐的橡木人字拼花地板,把北歐傢俬常用的顏色系列襯托得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比較下,丹麥的簡約主義和日本的簡約主義原來並沒有分高低,而是他們背後的着眼點和理念的分別。容許我作簡單愚昧的結論,北歐人之所以崇尚簡約,某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地理環境,生活需要採光和空氣。而且他們有就地取材的上乘木材,所以發展到建築和設計都是着重人和大自然的關係。而在日本,在茶聖千利休和加上神道教的影響,日本的簡約主義某程度是因為宗教的需要,主張人要放下自我和驕傲,感謝大自然和神給予人類的資源,所以省卻了多餘和無謂的裝飾。難怪在哥本哈根設計博物館內,我看見一張海報寫着「We Learn From Japan」。而且,在東京我們也很容易碰到很多北歐牌子的家具店。這是互相影響及互相學習出來的設計文化雙贏局面。

 

 

旅程的尾聲,是該旅程的戲肉。我租了車駕駛到哥本哈根北面的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該美術博物館內的都是私人珍藏,有Roy Lichtenstein、Andy Warhol、Anselm Kiefer、Alberto Giacometti、Pablo Picasso等等。這些名字,在倫敦和紐約都不難看見。但是這Louisiana Museum能力成為我心目中的博物館最愛是因為她沿着海岸線和山丘而建,把藝術和大自然無縫地融在一起。記得在紐約和倫敦,很多美術博物館都被建築物本身搶了鏡。例如紐約Guggenheim博物館和倫敦的Tate Modern,我敢肯定很多遊客都是為了參觀建築物而並非藝術品本身。 Louisiana Museum沒有請來Zaha Hadid 及Frank Gehry為其設計標其立異的外觀,遊客踏進樸素的建築物內,就會被陽光、海水、樹木和藝術品包圍。在這一刻,根本分不清大自然是美術品還是美術品是大自然。

 

 

參觀完美術館後,我駕車到了丹麥傢俬品牌Fritz Hansen的總部。是次活動,多得香港傢俬店的穿針引線,才有機會欣賞他們的生產線。他們最廣為人知的傢俬就是Arne Jacobsen所設計的Egg椅子Series 7椅子。在參觀之前,我只知道Fritz Hansen品牌由1920年代開始與很多世界知名的設計師合作,例如Arne Jacobsen,Poul Kjærholm和Jaime Hayon等 ,製造過無數經典的傢俬。在參觀之後,我了解了他們的製作過程、材料來源,而最扣人心弦的就是幾位知名設計師的良性競爭過程和品牌幾代家族的承傳和發展。導賞員說,既然我喜歡Arne Jacobsen,當駕駛回哥本哈根市中心的時候,可以選擇不行高速公路而改為海邊的小路,因為可以經過Arne Jacobsen設計的Skovshoved 油站 (1936年開業),而且油站裏面有一間很好吃的雪糕店。旅行最浪漫的事情,就是透過與別人交談,在好像有計劃的旅程中,加插無計劃的事情,既然我多要把油缸入滿才交還車輛給租車公司,於是我就入了一生人之中最難忘的一次電油。在大師設計的油站入油和吃雪糕,成為了這次旅程的亮點。

 

DSC03322 DSC03332 DSC03345 DSC03437 DSC03444 DSC03486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