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

【哥本哈根,設計根本】(2/3)

text Keith@hintegro
photo Keith@hintegro

 

在酒店梳洗後,急不及待走出去感受北歐的陽光和空氣。徒步走到哥本哈根港口的支流,隨意找個地方坐一坐。人們都在河邊找到自己適合的地方和活動,要麼一個人坐着看書、要麼青少年三五成群地跳水,當然也有情侶在河邊拍拖。河邊的設施都沒有欄杆,人與建築物和大自然都是融為一體。據說,公共設施裏面欄杆的數量與政府的開放度和人民的開心程度是成反比的。我在想,如果我居住的城市裏面都有怡人的天氣和設計完善的空公共空間,我應該每天都拿着書本坐在陽光下閱讀。

DSC02533 DSC02645 DSC02926 DSC03003 DSC03015 hintegro_copenhagen北歐很多城市都是共享單車城市,當然哥本哈根亦不例外。哥本哈根的城市規劃把單車放在很高地位,更有自己所屬的交通燈。基本上,單車比鐵路更為重要。由於單車是必需品,你可看見很多美輪美奐的單車。很多旅客都會選擇踏單車來參觀這個城市,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就是共享單車的座位對於亞洲人來說都比較高一點。所以選擇單車店的租借服務會比較合適一點,因為有不同款式的單車任君選擇。在陽光底下,金髮的丹麥女子踏着單車,一邊聽歌一邊吃麵包。這個畫面,解釋了什麼事北歐生活。

在市中心,我被這間Mant店舖外面的植物與花卉吸引着,它們的顏色配搭恰到好處,有前中後層次,多元化但不失整齊。比較起香港,別人也是放了貨物在行人路中心,但你不會覺得凌亂。這是視乎放了什麼東西、放得 美麗與否、人們的接受程度和街道的整體環境。Mant店舖外的陳設不是什麼特別設計,卻是融入血液裏的一種美學生活經驗。丹麥人一出生就浸淫在這樣的環境中,難怪他們的設計站在世界的頂尖上。這樣和諧的環境吸引我進入了這間小店。他們是一間精品select shop,賣的是丹麥牌子的各樣家居用品和小精品。我在這裏買了幾個瓷器製造的櫃門手柄,其實在香港的家和辦公室都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就是職業病發作,買了不知道用在何處的櫃門手柄。於是我和店員談起上來。相片中,左邊拿着水喉的是老闆,可惜他不懂英語。中間的是店長,他理解清楚所有貨品的來源和牌子背後的故事。右邊生得嬌小玲瓏的是店員,原來是剛剛從羅馬尼亞來到哥本哈根工作的小妮子。我們交換了卡片,告訴他們來香港找我,希望帶他們參觀香港舊區的雜貨店。在丹麥,就是有很多這些名不經傳的小店,卻擁有很多高品質的生活物品。

Read More
2018年10月08日

【哥本哈根,設計根本】(1/3)

text Keith@hintegro
photo Keith@hintegro

作為室內設計師,在芸芸設計城市裏,這十幾年來只是在東京、三藩市、倫敦和紐約遊走,從未踏足過北歐。從未去過被Monocle雜誌選為的最佳居住城市及最佳設計城市,實在有點說不過去,枉我時常對着我的設計學生說要帶他們開眼界。本來上年度的冬天已經想計劃到哥本哈根旅行,但考慮到北歐的冬天日照太短、天氣太冷,所以我把這趟旅程延遲到今年的初夏。加上得到丹麥傢俬品牌的邀請,順理成章地把旅行變成公幹。

從倫敦坐廉價航空Ryan Air都丹麥,大約中午時分到達哥本哈根國際機場。駁上無人駕駛列車,從機場到市中心只需要十幾分鐘。晨早航班令我疲累,所以第一時間就到酒店check-in。是次入住Brøchner Hotels旗下的SP-34酒店位於市中心,對於很多設計師朋友來說都不陌生。酒店的室內設計用上很多Carl Hansen and Søn的丹麥傢俬,在香港被捧為北歐簡約主義代表的名貴傢俬,在丹麥就像香港的紅A一樣普遍和實用。無論在酒店餐廳、工作間或是酒店房間內都佈滿着一張張經典的丹麥椅子,難怪很多室內設計師都會選擇Brøchner Hotels旗下的酒店。入住的幾天,每天都探訪酒店的餐廳用早餐。北歐的早餐與普通歐洲早餐都沒有太大分別,都是什麼雞蛋、麵包、芝士和乳酪。幾天來都見到南美裔的男侍應,於是與他談起上來。當他知道我從香港來,他很羨慕我們在香港有很多辛辣食物選擇,的確,墨西哥人在北歐一定會很掛念辣椒。問他為什麼千里迢迢移居來丹麥,原來他與丹麥男朋友最近結婚了。在北歐的國度裏,同性戀可能受較少的壓力。我着他快點到香港旅遊吃麻辣火鍋。不過,對於我這個連胡椒粉都覺得辣的人來說,恕我不明白吃辣的樂趣。 (待續)DSC02441 DSC02439DSC02446 DSC02620 DSC02635

Read More
2018年10月01日

倫敦V&A與時並進

 

倫敦的V&A美術館已有165年歷史,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品博物館,相信很多香港藝術愛好者已經參觀過。在過去100年,參觀人數多了三倍,原本的的入口根本是超出負荷 。 於是V&A在幾年前開始計劃發展第二個入囗,並以建築設計比賽來選出最佳方案。在110個參賽者中,主辦單位推選了由Amanda Levete Architects (AL_A) 設計的方案作為加建的藍圖。工程於2017年完工,並於上星期正式開幕。筆者這星期於倫敦工幹,有幸第一時間參觀參觀。

 

 

 

Amanda Levete Architects設計的新入口不單只是普通的閘口,而是集合廣場、表演場地、餐廳和 休憩區於一身的小型建築羣。新廣場名為Sackler Courtyard,地上鋪上過萬塊的瓷器磚。這是英國本土第一個以瓷器作地板材料的公共廣場。每塊瓷磚都有不同花紋、壓紋和反光度,是由荷蘭的Koninklijke Tichelaar Makkum瓷器廠協助製造。建築師Amanda說,她刻意選取一種由古代人已經採用的材料,是要提醒現代參觀者,藝術和建築是建甚於古老的手工藝。每樣藝術的創新部是結合了古代工藝和現代科技。這正是Queen Victoria (Queen Elizabeth的太太嫲)於1852年成立V&A博物館的主旨。廣場上設有一座咖啡室和一系列的天窗,為遊人提供休息場地和為地下展覽館提供日光。預計新入口提供的路徑將會分擔照顧每年340萬遊客的一半人數。

 

 

 

穿過Sackler Courtyard入口,我到達了Sainsbury 展覽廳和Blavatnik館。 Sainsbury 展覽廳是一個過萬呎的無柱展覽廳,是英國其中一個最大的現代展覽場,讓V&A這個歷史悠久的博物館與時並進,準備舉行各項世界級的藝術展覽。新入口的另外一個重要任務是開放了這一邊原本建築的外貌。這一邊方向的舊有建築外殼在1873年後從未對外開放,新入口的建築群除了是人流的橋樑外,更是古今歷史和文化的重要交流。

 


sainsbury-gallery-comp The-Blavatnik-Hall,-the-V&A-Exhibition-Road-Quarter,-designed-by-AL_A-©Hufton Crow The-Sackler-Courtyard-and-Cafe,-V&A-Exhibition-Road-Quarter,-designed-by-AL_A-©Hufton Crow V&A-Exhibition-Road-Quarter,-designed-by-AL_A-©Hufton Crow

 

Read More
2018年09月25日

同裝修佬去旅行

上個月到日本公幹,順便帶一班裝修師傅到日本的合作單位作交流。我們參觀了木製傢俬工廠、示範單位、而最有趣和嘻嘻哈哈的就是一起到吉村釀造株式會社體驗味增的製作過程。

 

得到Tabitto.co.jp的安排,我們十個香港人浩浩蕩蕩由鹿兒島市中心出發,駕駛四十五分鐘去到鹿兒島近郊的味增工廠 – 吉村釀造株式會社。吉村釀造始創於1927年,是一間三代相傳的黃豆製品廠。經過一輪簡單的介紹,我們進入了味增製作室。我們逐個洗手後,戴上手套,開始把已經蒸熟的黃豆攪成蓉,再加蒸正到軟淋淋的大麥,一起攪拌。一班大男人在廚房把黃豆和大麥撈在一起,他們笑聲此起彼落,說一包黃豆的重量比一包英泥還要重。又說笑道,攪拌味增比攪拌混凝土還要辛苦。最後,我們再加上鹽,大力大力把他們擠在一起。每人都有很大的收穫,把兩公斤的味增帶回香港。還要等上一個月,發酵過程才完成。屆時我們可以開味增派對,有味增湯、味增蒸芋頭、味增排骨、甚至用薯片點味增享用。

 

這次製作坊的團友有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和四十幾歲的,分別是設計師,學生和裝修師傅。我們合作無間,完全沒有代溝。除了文化交流,也是製造一個機會讓我帶一班出生入死的裝修師傅兄弟去一次愉快的旅行。日本方面知道有香港人來參加體驗,連電視台也來採訪。他們說可以把日本傳統食物工藝宣揚到外國是他們所光榮的。

 

工場旁邊還有他們的小食店,售賣各種各樣的豉油和味增。更有醬油味雪糕,我們團裏任何年紀的設計師和師傅都抵擋不了雪糕的誘惑。

DSC08117 DSC08131 DSC08140 DSC08141 DSC08155 DSC08156

Read More
2018年09月02日

從日本住宅設計看香港美學觀

上年為香港一對夫婦設計了一個日式住宅,大膽地把廁所和浴室分開, 加入和紙玻璃作房間間隔,在客廳中建造了手沖咖啡吧等等。 傳媒報道後,日本福岡的傢俬廠和承建商邀請我們到九州參觀他們的製造工廠和示範屋。

 

示範屋位於鹿兒島,一到達已經被屋外一棵小樹吸引。穿過鋪排了石春的小路後就進入了客廳。這是一座一層高的住宅,各項活動圍繞着中庭發展,有現代和室、廚房、洗手間、衣帽間、小童圖書室、小童房間及主人寢室。與大部份日本房屋一樣,為了抵擋地震威脅,都是採用木材建造。不單只是結構,連室內設計和裝飾都用了上乘的檜木和桐木。 樹木種植在窗戶的正中外面,使窗框變成樹木的畫框。 類似中式四合院,中庭被設計在整座住宅的中央,把中庭的四季景色帶入每一個角落。東方美學中,「天人合一」為其中一個重要項目。 在日本最著名的例子有茶聖千利休(1522-1591) 為日本皇室設計的茶室, 連主子豐臣秀吉也要彎低身放下武器才可進入。寓意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人人也得謙卑,連君王也不能擁有特權。當人放下身段真心地欣賞大自然,心靈才得潔淨。示範屋裏,基本上每一個角落都會看到中庭和前院的花草樹木和昆蟲。雖然我在初冬參觀,但可以想像春天、夏天和秋天的景物變化,對這間屋形成了浪漫的影響。

 

另外日本人非常注重的,就是小朋友的玩耍權利。 記得之前在熊本城公園參觀時,氣溫只有攝氏二度,但幼稚園學生們穿著短褲在放風箏和爬樹,好不快樂。 示範屋裡面每一個角落亦都可以看到為小朋友玩耍而精心設計的地方。小朋友可以穿越一條梯,爬上屋頂再爬出簷篷欣賞中庭。 你會說,香港沒有這種房屋 ,我們如何爬上屋頂?但試問在現今的香港有幾多位家長會放心讓小朋友爬上一層樓高的馬騮架 ?透過玩耍,小朋友不只是嘻嘻哈哈地玩遊戲,他們真正得到的是與大自然的溝通,與家人和朋友的溝通,更重要的是與自己的溝通。

 

美學,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態度 ,是我們如何欣賞「世界的美」。而「世界的美」中 ,應該以大自然為首,再加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為主。真正美的空間設計,不一定有什麼特別外型,更加不是講求名貴物料和名牌傢俬,反而它是簡單的,卻有讓你洞悉如何欣賞自然或是增進人與人關係的能力。

 

香港的美學被金錢和制度凌駕。所以我們看到大量屏風樓正在破壞大自然,也看到政府拆除公園內的遊玩設施和加上不必要的欄杆。 如果,香港也有一條京都的鴨川,你可以想像到那些烏龜型的踏腳石會有如何下場?DSC01315 DSC01291 DSC01282 DSC01264 copy DSC01261 copy DSC01257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