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More 的領悟
讀設計時, 從書本中認識了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一位現代建築巨人,Bauhaus的其中一位重要人物。非從事設計的讀者們,未必認識這位建築師,但一定聽過他的名句 —— Less is More。 當年二十出頭的我, 其實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反正是大師說的,就盲目跟隨,以為簡約主義就是有型。 這膚淺的詮釋,是我對「Less is More」第一個認知。
畢業後,工作了一兩年,參與過一些簡約主義的室內設計,意識到簡約設計背後的工序和材料各方面都複雜很多。例如設計師要一扇無框的門,其實裝修師傅要在整幅牆下工夫,工序和金錢都要陪數增加。那是我人生中對「Less is More」的第二次膚淺詮釋, 認為簡約主義背後的設計功夫多了就是「More」 的意思。
至於第三次認真地問自什麼是「Less is More」 ,已是13年後的今天。 突然之間, 對於這句句子的感覺都湧出來。 記得一位客人,他沒有任何多餘的物件,他說他不懂得簡約主義設計,卻懂得簡約主義的生活。當人懂得斷捨離,過着簡單的生活,自然腦袋和心靈都可以騰出多一些空間來接受多些新事物與知識 ,心胸也自然地廣闊了。這個例子說明簡約主義在於意,不在於型。又,幾年前開始研究日本的傳統設計簡約主義。日本人崇尚的是自然美,不造作不浮誇,誠實及真實地呈現物料自然的一面。哪怕木材是有天然的瑕疵,我們也欣賞她,因為她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在這個例子裏,「Less」是代表真實和誠實,不掩飾。
再從讀Mies van der Rohe 的作品集,看到他的名作Barcelona Pavilion ( 1929年建成)。沒有一點多餘的配搭,人們專心地留意綠色的大理石和噴水池上的雕塑,結構簡潔,線條鮮明。觀眾很容易專注空間與人的溝通,沒有任何雜念。 從古到今,主流宗教都教導人禪修或齋戒排走雜念。大概空間的簡約主義也是禪修的一種,讓人在寧靜的空間裏被包圍,認真地感受大自然和人的關係。所謂「捨得」,先要「捨」才有「得」。捨的是多餘東西,得到的不是實質的物件和財富,而是心靈的得着。
原來當人生經歷豐富了,旅行去多了,書讀多了,設計做多了, 我對「Less is More」 的理解原來已經自然地、不經不覺地印在我的心裏 。我不知道這是否Mies van der Rohe的原意,但至少是我這13年來自己用真心尋找和領悟的。回望過去自己對「Less is More」的膚淺理解,自己也覺得可笑。 不過黃偉文為陳奕迅寫的《苦瓜》是很好的解釋 ——大概今生有些事,是提早都不可以明白其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