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8

微笑追尋快樂

b day
實在冇辦法去理解呢一篇文章既講法,文中所述曾志偉先生既六十大壽唔知有乜野觀賞價值,再引申一台獨大既專橫,然後將逼700萬人呢個罪行呈現喺大眾既眼前。 字字鏗鏘,擲地有聲。 但其實筆者係點知香港700萬人都唔鐘意睇?
呢個節目播出當日小弟正於自己食店工作,店內三十幾個客人加上我舖頭既伙記大約四十人都同時收睇住呢個節目,我唔敢講有700萬人鐘意睇,但至少我店入面既四十人睇得非常開心。 我懷念哥哥果篇文章有提過,哥哥所以成為傳奇,其中一個原因,係佢成名於我地視為盛世既八十年代香港,而呢個盛世入面,曾志偉亦都留低唔少貢獻。
一年有52個星期,一個星期都有一個星期六同日呢一類黃金節目時間,亦即係話一年大約有104個呢一類既時段。 用一個每年都有一百幾十個既時段去為一位貢獻本地三十幾年既殿堂級藝人做人生只有一次既六十大壽,
合情亦都合理。
問題核心在於,我地而家都習慣左我地自己唔鐘意睇既事物,就覺得其他人都唔會鐘意睇,但其實只要有收視有廣告,就代表呢一樣嘢係仲有佢既價值,當然會有人會以「慣性收視」去圓說,但事實上現今科技之發達,就算你熄左個電視都絕對唔會覺得悶。
我唔鐘意睇婦女新姿,我阿媽亦都唔鐘意睇魔動王,但以前既世界係我會陪阿媽睇完婦女新姿之後我自己睇魔動王。
文章後段更加將電視問題拉向政治化,比喻古怪、論點偏頗,更以王維基爭取發牌一事令整件事更兩極化。 其實王維基搵既大部份人都係香港電視圈內人材,我唔敢講一定唔好睇,但反之亦然。其實有乜野原因可以証明同一班人去到第二間公司就可以即刻有脫胎換骨既表現?
我鐘意睇鐵馬尋橋,亦都懷念以前既創世紀,但我從來唔覺得需要將新舊放上天秤分勝負。因為如果我覺得真係悶既時候我會閂左個電視走上internet搵我自己既搵既事物。 thisav又好,歐聯精華都好,反正娛樂就係自己快樂。 又使乜因為一個大家都開心既賀壽節目由東講到西,又一講到十,又再由生日會講到空轉內耗咁得人驚?
追尋快樂既人,多數都忘記沿途微笑。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