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內蒙古的他與她 親情鄉情光影呈現
電影會因地域差異而各有不同風格,但探討親情、鄉情的影片,則無論出自何人何地,總會令各地觀眾產生共鳴。於上月在星影匯(The Metroplex)舉行的「FIRST青年電影展 香港選映」節目中,選映了四齣由中國新生代導演執導的作品,當中《八月》的導演張大磊及《告別》的導演德格娜,同樣於內蒙古出生,同為電影人之後,同樣曾到海外進修擴闊視野,對同一位導演倍為敬重。從兩人的電影中所記敘的親情與鄉情,皆有溫情深厚的筆觸,讓觀眾見證兩位中國新世代導演的成長路。
Text、Photo(訪問部分):蒼井邱
劇照及座談會等照片提供:「FIRST青年電影展 香港選映」
訪問場地:星影匯(The Metroplex)
上一代薰陶 與電影結下不解緣
「八十後」導演張大磊的父親,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知名剪接師張建華,可以想像張大磊的童年生活必離不開看電影。他說:「我自小在片場環境長大,可以說我小時候除了看電影,實在沒其他事情可幹吧!」其父親因工作關係,會到戲院、或找來錄影帶觀看一些老電影、創新技巧等經典作。張大磊續說:「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寇比力克的多齣作品等,我小時統統觀看過。當然當時我對當中內容或不盡了解,但就是覺得它們與別不同,很有意思。其後我對一些專業電影詞彙、技巧也感興趣及多作了解,再加上看過爸爸的工作情況,令我對電影製作不感陌生。」
同為「八十後」導演德格娜,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出生,她早於四、五歲時隨家人搬到北京生活,其父塞夫及其母麥麗絲同為內蒙古電影製片廠著名導演。她說:「除了我的父母,還有我的叔叔、阿姨等均為電影工作者。無論在內蒙古或北京,我多是看着父母及其他長輩工作,或一起到電影院,看的主要是荷里活影片,就這樣我便跟電影建立了緣份。」
張大磊(圖上)和德格娜(圖下)對侯孝賢的電影甚為推崇。張大磊說:「其電影似遊走現實和夢幻之間,從中道出真實人生,令觀眾對之印象更深刻。」德格娜則道:「候孝賢的《千禧曼波》道出現代人生活的矛盾無奈,我執導《告別》時描寫女兒一角感情事,也就經常想起《千》而獲得啟發。」
家庭與教育 成就不一樣人生
自言不是好學生的張大磊,在升讀高中一年級時便退學。不過,其父對他的管教也不太嚴厲,讓他尋找自己的人生路。「記得初中時的家長會,很多同學的父母都說會跟老師作配合,希望他們教導其兒女取得好成績。但我爸爸卻對老師說讓兒子努力學習是一方面的事,但也要讓他過得、玩得快樂!老師聽畢也呆了!不過這可見我爸爸給予不少空間讓我自由發展。」張大磊在高中退學後,就是在家裏想着將來要做甚麼。「結果想到去俄羅斯讀書,原因是其使費較便宜,地埋位置也較近,其藝術、教育文化也跟中國的相近,容易適應。」對搖滾樂感興趣、能彈得一手好結他的張大磊,本想在俄羅斯進修音樂,但發覺這專業不易學得好,最終選擇修讀電影,除更多看電影外,更從俄羅斯人民身上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歷史上他們經歷的苦難實在太多了,所以更珍惜現在的生活,對生活的每一個小點都有一份感動。我在俄羅斯生活了六年,這正是我最大的得着之一。」
相對地,同為「八十後」的導演德格娜跟父親相處的日子或不算太多。她16歲時到英國修讀藝術,其父親也沒反對。後來他患癌,於2005年離世。德格娜陪伴父親度過他餘下日子時,發現大家性格也十分相似:「我跟他都屬較內斂,不善表達情感的人,但其實大家內心也是柔弱的,特別關心對方。」或許是遺傳了父親的特質,她的電影表達上都較含蓄,但又有着從心所欲的情感釋放。「在英國讀書,學校會注會啟發學生的創作力,讓他們有着一份自由、期盼。而在英國我亦多看了歐洲片及一些亞洲如伊朗等地的電影,從而擴闊自己的觀影經驗。」
張大磊及德格娜分別憑《八月》及《告別》於「FIRST青年電影展」闖出名堂,為他們日後在電影事業發展方面打下強心針。
童年往事 細味父子情
《八月》是張大磊的首齣長片作品,於2016年完成。故事以九十年代初期國企市場化改革的狀況作背景,展現內蒙古小城一普通人家的生活變遷。戲中小主角曉雷於暑假流連街角與製片廠,見證身為剪接師的父親下崗……看到這裏,大家亦可想像到這是導演的半自傳式故事。張大磊說:「我一直想拍自己熟悉的、跟自身關係密切的電影,回想自己童年生活是簡單無憂,也是最窩心的。不過記憶中仍有一些不明確的往事、甚至可能只是夢,這也很難放進一個具邏輯的故事中,所以《八月》我刻意模糊真正的年代和地方背景,就隨心講講童年事,這樣的真幻處理或更能留下無窮餘韻。」
張大磊於2012年開始為《八月》寫劇本,至2015年才完成而開拍。當中最大困難,就是尋找資金,尤其是對當時未曾執導過長片的張大磊來說,更難尋找投資者。「一來我不擅交際,二來我在《八月》之前只執導過數齣短片,這些短片也用上我的積蓄而拍成,希望以這些作品令投資者對我投以信心,可惜也未成事。」《八月》中父親一角對小兒子曉雷的行為予以無限支持,戲外張大磊的爸爸亦用上60萬元的積蓄讓兒子圓其電影夢。拍成此片,張大磊對父親感激之情,盡在不言中。而在創作過程,他與父母也有着說不盡的話題。「一些童年往事其實我也非全肯定發生過,從而向父母求證,彼此溝通也更多了。而他們也留下不少我兒時的物品,更帶來美好回憶。同時我也回鄉尋找得不少舊衣裳舊相片等,這一趟『資料搜集』,讓我憶起昔日美好事,也是我今次執導《八月》時最愉快的經歷!」
張大磊父親張建華既是《八月》的投資者,亦是此片的剪接指導,努力為兒子圓其電影夢。
張大磊曾想過彩色太有真實感,黑白影像反予人似真亦假的記憶模樣。經深入考慮,《八月》最終以黑白呈現,也附合應有的效果。
生離死別 回憶父女情
與《八月》一樣,德格娜的《告別》亦屬半自傳式電影,戲中的爸爸患癌,在英國留學的女兒(由德格娜親自飾演)返家陪伴他度過最後的時光,同時也對自己的感情事等作一次審視、反省。德格娜說:「記得我還在學習,有很多人或因我父親是蒙古人及執導過不少以大漠草原作背景的電影,便期盼我也執導相類的作品。不過我十多歲時便讀到英國讀書,之後也留在北京生活、工作,所以我對大漠草原的了解,絕不會比都市生活的多。亦因此,我編寫一個跟自身關係最密切的故事,自然也想到自己與爸爸的關係。」戲中父親為著名電影人,現實中德格娜的爸爸在影壇亦享負盛名,德格娜更選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悲情布魯克》的片段置《告別》片末作致敬。
《告別》中的父女相處短暫時有磨擦,正如德格娜之前所說,自己跟父親性格相似,內斂亦帶倔強,可想像戲中父女吵鬧多少是現實的寫照,亦感受到角色互相關懷的時候,情感亦真摰。「有一場戲是父親在床上背着女兒說了聲『謝謝』,這片段確來自我的現實生活,其身影像帶着一種冷漠,但他道出這簡單兩個字,已教我難以忘懷,這肯定是我一生重要的記憶之一。」此外,教她感動的,還有前輩的支持。「在戲中飾演我父親的演員涂們,現實中他也曾跟我爸爸合作,能得到他的支持我亦感到欣慰。另外,我拍此片時嘗試以一個鏡頭直落拍一場戲,首次拍長片的我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幸有導師提點我多拍一些特寫鏡頭以備不時之需。這些也為我帶來寶貴的導演經驗!」
於《告別》集編導演於一身的德格娜,自言拍攝此片時在導演及演員崗位兩邊走,對每次要投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也倍感吃力。
《告別》的主要場景為醫院、家中,還有森林等,但燈光或色調都偏向深沉灰暗,既反映父親的身體狀況,也跟父女倆的疏離相觀照。
BOX
「FIRST青年電影展」 中國年青電影人的舞台
源於內地的「FIRST青年電影展」,其實已有十多年歷史。其前身是2006年創立於中國傳媒大學的「大學生影像節」,目的是發掘及推廣年青電影人及其作品,至2011年正式改名為「FIRST青年電影展」,每年於青海省西寧市舉行。這十二、三年間,FIRST在選片方面眼光獨到,率先放映了不少日後揚威海外的中國新導演之作,如最近在港越映越旺、胡波導演的《大象席地而坐》便是一例。同時,影展得到不少國內外著名電影人支持,就以歷屆評審為例,便包括有許鞍華、王家衛、湯唯、張震、姜文、婁燁等等。
此外,FIRST訓練營是這影展重點教育項目之一,以培養導演的意識及個人風格,拍出別具一格的電影。這訓練營每年會邀請國際級電影人為為期十日的訓練營擔任導師,過往包括有台灣導演蔡明亮、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Béla Tarr)等等。可見這電影展大受國際影人重視。
上月張大磊(左二)、德格娜(左三)等四位導演與FIRST青年電影展的創辦人及策展人,一同來港參與香港選影活動,當中包括影片放映及講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