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6

兩國動畫 以童心呈現真善美

大相

人心不古、謊言蓋謊言、「惻隱之心」已不知為何物……活在當下,要教導小孩子何謂正確,家長們就是充滿着無數無奈和問號!在今年風雨飄搖的暑期天,慶幸「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KIFF)如常舉行,大小朋友走到戲院觀看世界各地的兒童片,既增廣見聞,更從看各國童心,學懂保存人的真善美,不被濁流污染。早前節目中其中兩齣電影:日本的《溫泉屋小女將》,以及巴西的《不再恐懼鳥》(Tito and The Birds),風格各異,但都道出自身怎樣克服外在與內心困境,為自己及周遭的人帶來啟發。兩片導演早前亦有出席電影節,跟大家分享創作過程點滴。

text、photo:蒼井邱

劇照提供: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

訪問場地提供:東南樓藝術酒店(高坂希太郎訪問)

 

為他人設想 訊息正面

《溫泉屋小女將》導演高坂希太郎執導的長片不多(上一齣導演作已是2003年的《茄子-安達魯西亞之夏》),但在動畫界經驗豐富,這位吉卜力工作室的主將,便曾為《千與千尋》、《崖上的波兒》等名作任作畫監督。事隔十多年再當導演,源於被改編成《溫》的同名兒童讀物,它於2003至2013年出版,日本銷量達300萬冊,極受歡迎。「約5年前我有位在電視台工作的朋友想將之拍成電視動畫,我看過很喜歡,於是負責角色設計,但最終沒有拍成電視版。但往後他再聯絡我說有機會將《溫》拍成電影版,我樂於參與,最終亦成事。」

《溫》講述女孩小織的父母在交通意外中不幸離世,她便投靠經營溫泉旅館的外婆,但在意外中倖存的小織竟得到通靈能力,在旅館裏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友善的幽靈,就是這些幽靈朋友陪伴和幫助小織之下,令她既把溫泉旅館打理得好,而她也逐漸成長。導演喜歡這故事的原因,就是看到這小女孩與別不同之處:「故事所講的是一個以客為先的行業,女主角小織年紀輕輕但已深明待客之道,必先為他人設想,而將自己的情緒、想法先放下。近來日本的影視作品或讀物等多強調主角的個人感覺與本色,但《溫》剛剛相反,這樣的主題、訊息正吸引着我。」聽起來,《溫》的主題也正好跟今年初在港上映的《假面酒店》相觀照呢!

02

高坂希太郎事隔15年再執導動畫長片,成就以大眼小女孩作主角的《不》,與他過往導演作之內容和風格不同。

03

高坂希太郎的新嘗試,令他憑《溫》獲得日本電影學院優秀動畫作品獎。

 

生死定律 不用避忌

《溫》涉及死亡、幽靈等元素,女主角自小失去父母亦很悲慘。聽起來並不似「適合任何年齡人士觀看」的動畫,但高坂希太郎認為並非如此。「以大眼小女孩為主角正是我的新嘗試,角色可愛的造型不會嚇到小朋友吧!至於『死亡』是一現實,就如吃肉就涉及動物死亡;人類代代相傳,過程中有死亡也有出生,這是正常不過的事情,而我處理此片的訊息是正面的,小朋友也適合欣賞。至於當年曾看過原著的小朋友,現在多已為成年人,再看這電影版,也會有深一層體會。」

而導演重看此片,亦有得着,就是可審視自己不足之處。「《溫》有一幕是溫泉旅館其中一客人,竟跟小織父母的意外有關,這一大衝擊令她痛苦一會,但之後她很快回復平靜。這一場我處理得過急了,其實可多鋪排其情緒的起伏。但因片長限制,不能表達更多。希望日後在創作上可作出平衡。」導演對動畫創作之認真,好比戲中小織對其溫泉旅館的工作一樣。

高坂希太郎自言能夠從事動畫製作至今,有幸得到不少前輩如宮崎駿等提點他,令他往後發展更為順利。香港的環境與日本不同,要在香港漫畫、動畫界做出成績,實在比在日本困難得多。但高坂希太郎表示香港的有心人也不要因此氣餒:「雖然香港動漫看似無路可循,但也因此少了規範,從而更可自由發揮,但當然自己也要多學習多練習,自行發掘新元素,不斷自我鞭茦、演進,才能找到機會。」

04

《溫》中的幽靈並不恐怖,而且本性善良,為女主角解決不少問題。

 

城市問題  促成新作概念

相對地,在電影節中來自巴西的動畫《不再恐懼鳥》,其陰暗路線則較明顯,但訊息亦很陽光。此片由Gustavo Steinberg、Gabriel Bitar、Andre Catoto聯合導演。前兩者早前亦來到香港跟觀眾會面。由題材至風格,《不》都是看來較另類的動畫,故事講述與媽媽相依為命的10歲男孩提托,遇上一個不尋常的傳染病傳遍全城,於是提托與眾好友尋找解藥,過程中提托更發現怪病與他失蹤了的爸爸對鳥類的研究有關……來自巴西聖保羅的Gustavo Steinberg,自言身處的環境為他執導此動畫帶來啟發:「聖保羅雖非有戰亂,但就是治安頗差,市民歸家時常環顧左右確保沒有被陌生人跟蹤,家家戶戶多裝有電線、鐵絲網等圍着。再加上當地的政治氛圍,另人人恐懼如面對傳染病散播般。這動畫的意念就是從此開始。」為加強片中的不安氣氛,《不》用上油畫風格,呈現上世紀初表現主義之風(Expressionism。放諸電影創作,相關元素包括有詭異古怪的布景,誇張的角色造型及建築設計、光影對比強烈,主題多是描寫世界失衡,充滿罪惡等。」Gustavo等三位導演過往觀看過無數電影與動畫,就連喪屍元素也放諸入電影內!聽起來,真的適合小朋友欣賞嗎?

05

Gabriel Bitar(右)與Andre Catoto曾參加Gustavo Steinberg(左)籌辦的動畫展並屢獲殊榮,及後Gustavo找來兩人合製動畫長片,最終便由他門三人合導成《不》。

06

《不》的另類美術風格和正面主題,為大小朋友帶來全新的觀影體驗及思考空間。

 

小朋友的誠與信  衝破任何障礙

《不》固然涉及一些恐怖元素,但Gustavo等也非常喜歡迪士尼傳統動畫、彼思近年的佳作,還有宮崎駿的作品等,目標觀眾也包括小朋友在內,所以《小》的恐怖程度也適可而止,別具一格的小主角造型,自然吸引到小朋友欣賞。而片中的冒險情節,亦能提起他們觀賞的興趣。Gustavo續說:「當初大家開會討論故事方向,也想到史提芬保匹堡三十多年前監製的電影《小靈精》(Goonies),此片小主角的父母受開發商壓逼而無奈準備遷離,主角與其他小朋友發現有寶藏而開始尋寶之旅,藉以為父母尋獲足夠金錢保留家園。成年人的世界是複雜的,但小朋友有的是善良的心,可以克服難題。就是這一點為我們創作《小》時可作一故事設定,當中小主角提托與好友憑着親情、友情、信心、互相信任等解決問題。我相信大小朋友對當中細節會有一番領略。」

除了一眾小主角,另一批角色──鴿子,也是助角色間溝通、解決危機等起着重要作用。但為何選上鴿子而非其他鳥類呢?Gustavo解釋:「世界各地很多大城市一出現,多有鴿子在高樓大廈間飛翔、聚居,牠們是資深的城市觀察者,可能比人類對城市的一切更為了解。此外,在歷史中,牠們象徵和平、又能為人類傳信,這一切一切,正是我們選擇鴿子當要角的原因。」

07

《不》並不屬荷里活大製作,加上要將油畫風格於動畫呈現,當中技術也相當複雜,所以影片由籌集資金至製作完畢,足足用上接近8年。

 

box

「KIFF短片嘉年華」──短片一樣賞心悅目

KIFF的長片雖已播畢,但「KIFF短片嘉年華」仍正舉行中,20多部短片包括改編自俄國作家果戈里同名短篇小說,由英國演員施利安梅菲(Cillian Murphy)聲演的《暖大衣》(The Overcoat)、獲得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兒童評審團最佳劇情短片獎的《姊姊》(JIEJIE),以及其他來自南韓、美國、英國、法國、印度、伊朗、羅馬尼亞等地的作品,全部在短片嘉年華中免費放映,無需報名,歡迎大小朋友坐下來慢慢欣賞。

日期:即日至9月1日

時間:10:00am-10:00pm

地點:ELEMENTS圓方金區1樓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