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見證社會的「煩」與「非凡」──歐文傑

總大相

「攰」,是體力透支,亦是一種心理狀態,舉例說:在香港接受教育,競爭激烈,無論一般學生、以至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同學,必有「攰」的感覺;老師照顧學生的需要,又要迎合家長、校方的要求,當然也感到「攰」;家長擔心孩子的前途,頻頻撲撲,一樣會「攰」……上述情況,與其說是教育制度問題使然,那不妨再想深一層:整個城市的價值觀有變,人人只追求功利,如此氛圍,你我他又怎會不感到又攰又累?歐文傑執導的《非同凡響》,不是要說教、亦非要大力鞭撻制度問題,而是切實呈現今天教育、家庭、社會的精神面貌,讓觀眾反思。

Text、訪問攝影:蒼井邱

劇照:Golden Scene

鳴謝:香港夏日國際電影節

 

由教育開始  呈現社會眾生相

當初歐文傑構思《非同凡響》一片,故事層面、題材其實未至現在公映的版本那麼廣泛。他說:「約三年多前我為社聯執導一齣微電影《我的女兒》,當時此片反應不俗。之後社聯再找我多拍一齣微電影,以一般教育,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為主題。在拍攝《我的女兒》期間,社聯曾安排我接觸粉嶺的普光學校,得知這間教授輕度智障學童的學校,正想製作一音樂劇。這齣音樂劇或不會受社會注目,那時候我想起自己執導《十年》時,當初也沒很多人關注。於是我想到《十年》和該校的音樂劇的參與者,大家都是默默耕耘,卻未必有很大迴響,於是我以此為切入點,而開展《非同凡響》這故事。」

歐文傑為《非》先於普光作一年時間的資料搜集,如接觸該校的家長和同學,間中上課觀察師生的學習情況。而故事層面也非只涉及特殊教育,歐文傑也接觸過不少主流學校的師生和家長,而由於普光學校位於新界北區,也令他留意該區的民生和社會問題(如走水貨等),統統素材也成為《非》的主題。「我不為自己設下框架去拍《非》,起初我也是着墨於香港教育及制度問題,及後我也了解到,問題其實不只在於制度:究竟要做到甚麼才算成功?人生追求的是甚麼?社會、家長對年輕一代有甚麼期望……統統也是價值觀問題。正因社會的價值觀變了,即使你將芬蘭一套被公認為完善的教育制度搬到香港,也是徒然。《非》中有多個角色,由學生、家長、老師等也因今天的一套價值觀而各遇到難題,我希望藉《非》呈現出來,不去搞悲情煽情,而讓觀眾細心去想。」

0102

《非》中從一間特殊教育學校舉辦一齣音樂劇開始,反映出教育、社會、倫理等各層面的問題,但不作「判官」,而是客觀表達出來,讓觀眾反思。

06

《非》中謝珈朗飾演小弟弟一角,是取材自一特殊教育學校女生的生活背景。歐文傑在選角時,發現就讀普光的珈朗既能演又能踩Roller,到安排他演出時,大家也建立互信,導演也加深了解SEN學童的需要。

 

爭贏又如何  失去或更多

在資料搜集過程中,歐文傑也見盡今天學生所遇的難題與無奈。「記得我訪問一間Band 1的幾位女同學中,有一位明顯較『黑面』,像是我浪費了她時間似的,但原來是她對現實不滿:喜歡繪畫的她,老師曾忠告她畫畫『搵唔到食』;畢業後又要養家,她擔心將來薪水不足。又有老師安排到特殊學校當義工的同學接受我訪問,他們在老師面前自然作公式回答如『做義工好有意義』等,但當老師一走開,他們也道出只為應酬老師、或為得獎等。另外我又訪問一個走水貨學生,他大膽至取別人的貨再轉賣,讀書方面則沒有目標,只擔心一畢業出來工作,父母不再養他,而是由他養家。以上種種,大家正好在《非》也看得到相關細節。」

歐文傑回想從前,表示自己的生活環境不算好,但也過得快樂。他說:「從前小學時我返半日制,放學做好功課便可去玩,自得其樂,到中學考會考當然有一定壓力,但對比今天考DSE的學生,卻是兩種不同程度的競爭,今天五、六萬個DSE考生去爭兩萬餘個大學學位,變相是較容易入U的,但今天的風氣是甚麼也要贏在『起跑線』:年紀小小上playgroup,上小學已是全日制、多樣興趣班編得密麻麻,到中學又要上各科補習班,只為日後畢業在社會有一定競爭力。但我覺得就算爭贏了,這群年輕人真的會感到開心嗎?之前毫無喘息時間的學習生涯,已是一種痛苦。記得在《非》一次映後分享,有一女孩觀眾向她媽媽說:『你看,那個承受大量壓力的女生(余香凝飾),跟我上學時一模一樣!』這實在悲哀!從現實中,我感到大家遺忘了真正的快樂是甚麼,人要追求的究竟是甚麼,這都是我想反映出來的。」

03

戲中岑珈其和余香凝分飾兩個背景盡不相同的學生,但無論在學業、個人理想、家庭方面等,兩人都遇上不同程度的問題而感煩惱。

04

學生感到煩惱,飾演SEN學校的老師谷祖琳,對教育事業及個人前途也有一份無力感。谷祖琳演出前亦曾花長時間參加工作坊,以了解特殊教育的一切。

 

總有意想不到的回報

執筆之時,《非》在港的票房剛衝破三百萬,一齣非注流商業片能有此票房成績,實屬難得。但台前幕後付出的精神和時間確不少,由籌備、拍攝至後期工作合共用上兩年多,現在台前幕後亦抽出很多時間於多場謝票,大家如此努力,跟票房成績其實可說是不成正比。加上今天的政治氛圍,對曾執導《十年》、《樹大招風》的歐文傑來說,未來發展更有一種無形的障礙。今天身處電影工業的朋友,單就金錢回報方面,應知道不大穩定。那麼,有甚麼東西會驅使歐文傑仍繼續他的電影路?「就是一種成功感吧!如我真的要搵好多錢,那就從事其他工作算了。但在電影行業,當你完成某一件事、某一齣影片,那份滿足感和成功感實難以言喻。舉例說,我住村屋的,早陣子打風過後,屋外一棵樹倒下了而阻礙我進出,我致電專業人士到來把樹鋸掉,對方報價竟為五萬五千元!我索性自己處理,結果用了半天時間,與周圍的村民用手鋸鋸掉樹幹,弄得自己一身大汗。這聽來好像不大有效率,但感覺自己好像做了一場運動,對樹的結構又有一定了解,跟周圍的村民、朋友也更加深認識了。這些就是不能用錢衡量的得着。拍《非》時,我見到台前幕後齊心合力,當聽到他們的笑聲,感到他們充滿能量,這正是真正的非同凡響,大家從過程中所得的,實難以形容。」歐文傑亦強調,今天的科技令拍攝電影也變得比以前容易,得着也可能教你意想不到,在乎你是否願意嘗試!

05

講成長、教育的電影,香港的《少年滋味》、《爭氣》、《中學》等皆為歐文傑帶來很大啟發。至於歐美電影如《跳出我天地》、《sir嚟自樂人谷》也教他留下深刻印象。

 

回歸校園回憶少女時  創非凡演出

看《非同凡響》其中一意想不到之處,就是余香凝。當初如沒看過演員名單,真想不到那個四眼高中女生思穎就是她。那時她亦想像不到歐文傑會找她演出這角色:「當時他表示看過我在《骨妹》的演出,便覺得我適合演這高中生。我感到驚訝,兩個角色各方面差別也很大呢!但他表示這高中生跟我很相似,覺得我有點小朋友氣質,他說如《骨妹》中我演的角色很世故,跟真實的我有很大分別,又演得到,那麼《非》中的高中生他也相信我駕馭得來,既然導演對我有信心,我便一試。」

要掌握《非》中角色,余香凝想起十多歲時幾個姊姊輩對她的觀感:「我十多歲時個子長得高,曾有很多姐姐一眼見到我外形,認為我不只十多歲,但她們再一望我的眼神,便覺得我很年輕。所以我覺得眼神就是演出的關鍵之一,要不斷抱持高中生的心智,由心而發,慢慢令自己的眼神也呈現出學生的神態。」展現學生的神態,其實也是呈現一種疲態。余香凝補充道:「今天學生學習面對不少壓力,導演對此也為我提供不少在形體上的演繹方法,如寒背姿勢,展現長期揹着書包的後果,也比喻今天教育制度下帶給學生的壓力,令他們長期受壓,透不過氣。此外,導演除安排一些中學課堂和補習班讓我參加外,我也自發另返回母校上兩日課,早上七點幾開始跟一班中學生一同上早會、唱校歌,到課室上課,以體驗中學生的『攰』,我在課堂拿起筆時也真的『恰着』,這些體驗再為我帶來在學時的回憶,統統為我演出帶來豐富材料。」就是這份認真、投入,為余香凝帶來教人眼前一亮的演出!

10

 

現擔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青年大使的余香凝,最近亦上映了不少她參演的電影,包括《逆流大叔》、《非同凡響》、《翠絲》等,在電影推廣及演出上盡心盡力。

08

寒背、欠自信……余香凝在形態及精神上的演繹,完全捕捉到今天中學生的無奈與…「攰」。

09

《非》中余香凝與不少資深演員同場演出,如飾演她媽媽的葉童,對她幫助不少。「有一場戲她要責罵我至大哭,事前她完全不跟我說話,好讓我培養情緒。她知道若那時也跟我有講有笑,便難集中演那場戲。」余香凝說。

 

《非同凡響》

上映日期:即日

D

 

Read More
2018年08月30日

《未來的未來》──以童心看家事看世事的細田守

大相

觀看近代日本動畫大師細田守的電影,絕對可用「賞心悅目」來形容:魔幻、奇幻的包裝,畫工精細而不流於「大龍鳯」,每一場都是視覺盛宴;冒險與曲折奇情下,對親情、愛情的描寫也有着溫情深厚的筆觸,而不流於濫情,教人看得舒服。自2015年的《怪物之子》後,細田守終有新作──《未來的未來》,影片由一個四歲小孩角色擔正,他穿梭古今見證親人及自己的過去未來。這次時空之旅,正是細田守提醒成年觀眾不妨以童心看一切,可能會有更深層的體會!

text、訪問攝影:蒼井邱

劇照提供:新映影片、2018 Studio Chizu

鳴謝: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

 

意念源自家中小寶寶

創作源自生活,細田守亦不例外。《未來的未來》之構思便是源自他家中的兩個小寶貝。「我兩年多前開始構思《未》,兩個小孩分別只3歲及剛出生不久,看到一個、之後又有一個生命的誕生,感覺是十分奇妙、並且是偉大的事情,從而激發我以他倆寫成這故事。」戲中的四歲哥哥小君,其原型正是他的大兒子。「遇上細佬妹出世,父母會對他們多加關愛,長子或會稍被忽略,而產生嫉妒之心。這是每個作為哥哥姐姐的總曾有這樣的心情。我今次創作小君這角色除了是參照大兒子的日常,其實也想作一挑戰:《未》中藉多個角色的不同年紀反映人生不同階段,而4歲小孩也是人生其中一部分,但我見過往的動畫和真人電影都鮮以4歲小孩擔正,覺得應可嘗試了解他們的世界觀,這對成年觀眾來說也有新鮮感。」不過正因這新嘗試,令整個製作團隊也花了三年的時間完成《未》。細田守補充說:「因鮮有以4歲小孩任主角的電影作參考,所以《未》的300個製作人員要了解這年紀的小孩的體態與心態,便會多與這些小朋友接觸,如多抱他們、多跟他們說話,然後將各自的感受呈現出來,造就小君這角色。」

01

《未來的未來》的小主角小君穿梭多個時空,盡見多個家庭成員不同年代的不同面貌與生活,可說是親子時空之旅!

03

為妹妹未來一角配音的柏林影后黑木華,亦曾為《怪物之子》及《狼的孩子雨和雪》配音,可說得上是細田守的老拍檔。

 

父母自我檢討時

細田守強調,《未》必要從小孩的心態、角度去欣賞,才會有所領悟,享受其中。其實除了觀眾,細田守本人也十分享受創作《未》的過程。「片中的父母有時也會想自己是否好父母。的確,爸爸一角在照顧兒女方面表現的確論論盡盡,難題總迎向他而來。我也常想到自己要怎樣做才是一個好父親,但我並非『怪獸家長』,我沒想過要用甚麼方法將他們培育成為成功人士,最重要是多與他們相處,不需裝作成嚴苛的父母,只要好好愛他們便行,讓他們健康成長。小朋友會很快長大的,你錯過了這段與小兒女相處的日子,便不能再追回來。而且,父母雖然已為成年人,但在待人處事方面或仍有不足處,若多與小孩子一聚,他們的想像力、純真的心等,或可為父母帶來一點啟發。」

04

爸爸媽媽這兩位配角,也正反映為人父母的複雜心情,亦是細田守對自己作為父親的一次反思。

05

細田守表示,如自己有超越時空的能力,會立即選擇回到祖父母之年輕時,跟他們多見面,多問問他們的生活如何。

 

鐵道展現的人生哲理

《未》中除了各家庭成員,還有一重要角色──鐵道。由戲中小君的喜愛玩具,以至他在不同時空時所見所乘搭的,皆離不開這日本主要的交通工具。細田守自言,其兒子也是沒甚因由喜歡列車。「我從沒特意帶他去參觀鐵道,但他一見就是愛上。而電影中,更將鐵道提升到另一層次,一種可表達人的情緒的交通工具。《未》中我們找來新幹線的專業設計師龜田芳高,設計出一『黑色幹線』,列車車廂與車站都充滿暗黑風格,那列車會送乘客至一個陌生、孤獨的地方,你以為很多人不願上車嗎?但總會有愛冒險的人選擇登車一試,這是關於選擇的問題。而列車的詭異風格,或令小孩產生恐懼而哭出來,這是關於情緒方面。看以普通不過的鐵道,在《未》中其實並不簡單。」

在映後Q&A的環節,有觀眾問及細田守的未來:下一齣作品會拍甚麼?原來他會將自己的作品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主題性較重的作品,如《穿梭時空的少女》(2006)、《狼的孩子雨和雪》(2012)和《未來的未來》;另一類則為娛樂性較重的作品,如《夏日大作戰》(2009)及《怪物之子》(2015)。按時序看來,其下一齣電影應會是娛樂大作,各位拭目以待吧!

07

06

《未》中的黑色新幹線,予人暗黑冷漠之感,也對小君的想法、感受帶來很大改變。

 

《未來的未來》

上映日期:即日

故事:4歲小孩小君跟初出生的妹妹相見,因為感到雙親的寵愛都被妹妹奪去而感到不安。就在這時,他在花園遇上一個身穿高中校服的女生竟稱呼他為哥哥,並自稱是來自未來的妹妹「未來」。於是他們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家族故事」的大冒險:昔日稱為王子的謎之男跟幼年的媽媽、以及和青年時代的曾祖父的奇妙相遇。小君最後會去到哪裡呢?未來穿越時空過來找哥哥的真正理由又是什麼?

 

08

早前細田守應邀來港,與郭富城、余香凝等為夏日國際電影節揭開序幕。

09

10

細田守於電影放映後的答問環節,得知他早期的作品《數碼暴龍》乃伴着在場的一位觀眾成長,亦心感欣慰!

 

Read More
2018年06月19日

踩鋼線的人──趙崇基

大相

《中英街1號》,應是趙崇基至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

「最重要」可以包含很多元素,不是一味獲得褒揚,或是全遭「圍插」,而是它引起的話題,見各專欄、留言區、網台等對此片之爭辯,激烈程度可說近年少見。最近碰上梁天琦等人被重判的新聞,對比逾五十年前見傷亡的六七暴動,《中英街1號》或更惹來廣泛討論。

選一個相當敏感的題材(六七暴動、折射雨傘運動等),從多角度講出兩代年青人怎樣作抗爭,卻換來兩面不是人的結果:左派指他翻舊帳;民主一派則認為導演漂白六七暴動,美化暴徒行為。趙崇基對此也意想不到,亦感無奈:「這個世界並不是跟我這齣電影一樣,只有黑白,而是有灰色、甚至其他顏色。這電影就是講一個故事,不需要鞭撻任何一方。」不過,趙崇基做人確有其鮮明立場:「我一直也支持民主,對相關六四、七一的運動我從不缺席!」

採訪、撰文:蒼井邱

劇照提供:界石電影

 

一波多折 八年才成事

導演的個人政治立場鮮明。但在2010年時,《中》的投者資者之一──曾參與六七暴動最後被判入獄,現為商人的石中英,欲找他執導有關六七暴動的電影。趙崇基在此之前並不認識他:「可能他曾看過我執導的電影如《三個受傷的警察》、《天有眼》等,都是有關社會面貌的電影,覺得我適合執導《中》,而經朋友聯絡我。大家也知對方立場,但我在編寫及執導時,他不會作出干預,我擁有創作自由和剪接權。不過很多外在因素,致此片由籌備至拍成後,合共花了八年時間才告完成。」電影發展基金不批撥款、連帶投資者也因此想退出、找演員演出這敏感題材倍添困難……所以趙崇基最初與編劇謝傲霜以為合編了一書便沒有拍成電影的可能,但經趙向投資者作多番遊說才獲得石中英原本提供資金的一半,自己亦「倒貼」支持,再加上參與製作的專業電影人都不收酬勞,最終《中》一片才告誕生。「所以電影在大阪亞洲電影節獲獎時,我在現場感觸致流下淚來。因製作此片的日子可用忐忑不安來形容我當時的心情。慶幸自己的性格較固執,你要放棄某些事情好容易,但要繼續下去便感麻煩,不過這正好對我是一種鞭策。」

11

近年趙崇基除參與電影工作及撰寫專欄外,亦於大學教授電影。(攝影:蒼井邱)

02

過往亦有一些香港電影講述六七暴動,不過篇幅有限;但如《中英街1號》以六七暴動作為故事重心(還有紀錄片《消失的檔案》亦探究六七暴動因由始末),對於香港電影來說,實屬罕見。

 

對角色的深層次演繹

一談政治,個個都有忌諱,所以趙崇基曾尋找過不少演員參與《中》的演出,但最終他們也一一婉拒。後來他遇上游學修、盧鎮業及廖子妤三位年輕電影人,各分飾戲中1967年及2019年的角色。「他們演過、執導過不同類型的影片,會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又敢於作新嘗試,結果大家一拍即合。」在拍攝期間,趙崇基也體驗到他們會多作發問,為把角色演得有血有肉。「例如游學修演六七時的毛派狂熱份子,他曾問我是否要演得狂放誇張一點,但我再向他作深入分析,這角色沒自覺是狂熱,而是受氛圍影響致此,若硬裝出狂熱,便流於虛假、濫情。又如盧鎮業飾演當時的富家子,他本人並非鉅富,但我不希望他要突出一份富貴氣質,反而是要以一個旁觀者態度審視六七暴動,這方面他亦表現不俗。而廖子妤更極之投入角色,感情戲亦掌握得好好,另外她被警察拷打的一場亦表現出激動一面,『嗌cut』之後她仍不斷大叫,要慢慢抽離角色,可見她相當認真。」

03

04

游學修分飾六七時的毛派狂熱份子及2019年為香港爭取自由的年輕領袖,兩角遭遇各異。

06

05

廖子妤於六七時及2019年分飾的麗華及思慧,對「兩代」游學修的理念都有不滿處,但也為「他們」作出犧牲。

07

08

無論是五十多年前或2019年的盧鎮業,其兩個角色對暴動、社會運動、香港問題等,均以客觀、亦帶點冷眼旁觀的態度作審視。

 

觀眾立場不同 兩面不討好

用上八年完成《中》,但正如先前所說,影片自優先場開始,便被部分影評人、觀眾等批評。趙崇基覺得,他們或各有立場,看到某些情節便認定是《中》的取向。他無奈的說:「見有評論指我拍六七時年青人跟港英政府對抗,皆具熱血陽光氣息,予人正氣之感,對林彬被暴徒燒死、北角姊弟被炸死等只以簡單對白作交代;反之描述2019年的社運份子要閃閃縮縮度過,對比六七暴徒反而他像不能曝光似的。首先我想強調,我只是在講一個故事,對各派立場我不會強加鞭撻,但會予人反思空間。六七年青人的行為,其實我想表現出他們受思教教育、環境影響才作出如此行為,這正是對之作出批判,可惜部分觀眾卻沒有留意這一面。而講述六七暴動遇害者只以警察的對白交代,是因為影片故事集中於沙頭角,我沒想過還要拍下市區的暴動,整個故事沒必要將之重現,只以對白交代也不代表不重要,作為導演,對聲與畫面的處理同樣用心的,如說靠對白敘事便不夠震撼,那麼王家衞電影中的對白、旁白等可大幅刪掉吧。至於遊學修另飾演的社運份子,其躲藏不是逃避,而是他選擇沉思,最後他不是承擔責任嗎?我覺得部分觀眾、影評抽取了一些細節作對比,卻沒有留意整體故事想說的,便認為此片漂白六七,那是片面的批判。」

09

上世紀六十年代,本來是無憂無慮的年輕人,卻受當年左派思想、社會氛圍等影響,而捲入六七暴動中。

10

故事中2019年守護沙頭角菜園的長者,亦曾經歷六七暴動,對社會變遷、看着當年年輕人盲目參與暴動、以至現今制度之不公等,他有更深入的體會。

 

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接受過不同的意見、批評,趙崇基對今日社會更有深入體會:「是非不分當然不能接受,但我們討論問題時,非黑即白也是不對。我覺得一個理性、具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敢於不跟從主流想法,亦不只以單一面、一個想法去思考問題。我沒有將六七暴動的青年描繪得面目猙獰,便是『唱好』六七暴動?其實他們自以為熱血的面目也不是一種諷刺嗎?現在香港亦是非黃即藍,再沒有其他角度去討論問題,我覺得這情況是不健康的。」

既然如此,那麼趙崇基執導《中》又有哪些新見解呢?「無論1967年或是現代的年輕人,究竟是時代選擇了他們,還是他們選擇了時代?1967年的一群受思想影響而引發暴動,今天的年輕人因面對不公平的制度而站出來,統統也令我想到人與時代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年輕人是否真的別無選擇?這正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01

對於外間對《中》的批評,甚至對趙崇基作出帶有人身攻擊的批判,他亦感到無奈,亦覺得現今社會缺乏理性討論。(攝影:蒼井邱)

12

戲中2019年年輕人對抗政府、地產霸權的情節,正跟近年土地抗爭問題等相觀照。

 

海報相

《中英街1號》

上映日期:即日

 

 

Read More
2018年06月14日

劉愇恒──情迷1992的某日某月

DSC00973

1992年,筆者最記得一事是初夏上學遇上世紀暴雨,名副其實落湯雞般回到學校,與「有家歸不得」、同樣濕透的同學相望大笑。對於劉偉恒(Benny),這一年更是百般滋味在心頭:面對會考一關、將要移民海外、與當年女友的愛無疾而終……回味劇集《大時代》之好看、四大天王各有各精彩,還有Benny的感情與學業、前途等,要盡訴當年感受非三日兩夜便可做得到。繼他三年前的處女導演作《王家欣》後,今次《某日某月》他再以1992年為背景,繼續他在愛情、友情,以至多方面的無盡話題。

訪問、撰文:蒼井邱
照片提供:英皇電影

 

感觸的一年
從上述可見,為甚麼Benny不選91年、93年或97年作背景,而要懷92年的舊。他亦補充說:「三年前我與太太(王沛然)合編的《王家欣》,票房不算理想,但發行影碟後,有更多人欣賞過多予以正評,我約一年後才知道《王》在內地也有不俗評價。之後再有機會執導相類電影,我便與太太再度構思故事,覺得1992年還有值得再談及的東西,腦海中也閃起當年令香港癱瘓的一場大雨,因之後的一天我會考是考聖經科,但家裏停電便到同學家溫習至通宵,結果當年我考得最好的便是這一科。而《某》亦是以這場大雨作故事開端。」
繼《王》後再講1992年,亦是以愛情作主線,但《王》與《某》的主題則有所不同。Benny說:「《某》是講述『尋找』,戲中千語助又南一起找尋他面目模糊的心上人;《某》則是講及『等待』。記得92年移民潮盛,我的中五班級由起初有40位同學,至學期尾餘下28人,大部分同學移民去也,確令人百感交集,但也非一定不快之事,大家無論離港或留港,都勇於表達不同的夢想,討論氣氛愉快,不像現在來來去去只講賺更多錢、講『上車』。但在感情方面,當年的我就如《某》中的原島大地一樣,是被逼移民的年輕人,93年我正式離開香港,與當時的女朋友分隔兩地,要靠寫信溝通,因長途電話費對我們來說真的太昂貴,但最終大家等待不到,感情亦無疾而終。」天涯各一方感情定必失落?未必!「我媽媽曾告訴我,我有個親戚於六十年代到台灣讀書,其女友等了他七年,結果兩人最終亦成為夫婦。愛情上的成敗,『等待』正是關鍵之一,在乎你是否願意去等,這也是我想表達的東西。」

04

05

07

08

逛CD舖、抽Yes卡、書信來往……那些年的年輕人生活細節,相信勾起不少筆者一輩中年人的回憶。

 

10

11

戲中原島大地的父親(呂頌賢飾)與湯怡的母親(邵美琪飾)皆獨力撫養兒女,單親家庭也反映上一代要維繫婚姻、感情屬非易之事。

 

昔日物與事 重塑確不易
《某》重返舊時代,Benny對在拍攝前後帶點歉意及感慨:「大家若發現戲中有穿崩位,請多多包涵!因香港的環境實在變得太快,於2018年塑造回1992年的環境,很多東西如外景、交通工具、各樣擺設等,真的避無可避!今天大型商場以至屋邨商場跟92年相比,完全是兩回事,所以有不少外景乃以郊野公園、古蹟等為主,但我亦努力尋找昔日舊物配合電影的時代背景:例如我從一超級巴士迷借到一輛仍可行駛的中巴巴士,凌晨於元朗出車,不知當時其他人見到這巴士出現會否以為是撞鬼;另外戲中CD舖的唱片和海報,也要找回屬於92年的;還有傳呼機、的士……但當然,全片重點不是講舊物,而是着眼當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例如會有年長的文具店老闆鼓勵女主角寫信、男女間的純愛、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包括教導他們怎樣處理感情事等,這些真情懷,正是我希望讓新世代的觀眾了解更多。」

03

為令湯怡和原島大地更投入戲中時代背景作演出,Benny為他們提供「92速成班」:看看當年的音樂節目,聽聽當年的歌曲。另因原島大地已離開香港一段時間,Benny亦重新向他詳述香港的校園生活如何。

大相

為何《某》用上張學友的歌曲《還是覺得你最好》?原來它是陪伴Benny度過1992年聖誕的歌曲,加上歌曲動聽又sweet,令它難以忘懷。「歌詞『即使你離開,我熱情未改』,也正跟《某》中『等待』的主題相配合。」Benny補充說。

 

重回校園 向演技挑戰
要在香港找一對有觀眾緣的男女演員飾演《某》中的學生情侶,實在不易。Benny亦覺得,人長大了,總會變得世故,要一個成年演員飾演純真中學生角色,總予人『扮清純』的感覺。好在他遇上了湯怡:「記得剛完成劇本交給投資者後,有人提議我可考慮由湯怡參演,我和太太跟她作初次見面後,我倆都覺得她予人一種好乖好純的感覺,加上她曾演出不少電影但多發揮有限,所以應該讓她一試。當初她得知要演中學生也擔心應付不來,我便遊說她作年齡逆轉的演出正好是向演技的挑戰,結果她答應演出,而出來的效果也沒違和感呢!」
至於找男生演出,Benny有感一些「小鮮肉」演員仍帶俗氣,直至他見到原島大地:「記得在香港電影金像獎看到他登場,昔日《忘不了》的小孩子原來已長大成人了,其氣質也甚適合演有關青葱歲月的電影。跟他聯絡過後,他於去年暑假可在港拍攝。結果我將湯怡和原島大地擺在一起,而兩人在戲中帶出含蓄之感,既切合電影要求,他們也十分合襯。我於多個場次作謝票時,也暫未有觀眾質疑選角問題。香港電影應需要更多新配搭、新組合。」

06

13

湯怡與原島大地雖各已離開中學生活一段時間,但現在他們合演中學情侶,卻沒有違和感。

 

09

陳茵微飾演的魯老師看似古板,但對其學生原島大地的感情生活則給予支持,鼓勵他多主動與女友聯絡。

 

亦是自我反思時
《某》除為Benny、筆者那一代人帶來美好的回憶、讓新一代了解那些年,亦讓Benny來一次自我反省。他說:「拍攝《某》的前後,原來我發現自己耐性比以前差!想當年我在街上等朋友等兩、三小時也可接受;但現在準備與太太外出時,見她未準備好便不斷催促她。這是我要自我檢討之處呢!」從「耐性」,Benny更講及「珍惜」:「廿多年前我們的物質生活未必算豐盛,但生活多十分開心。記得自己為儲錢買張學友的專輯《愛火花》,便從來回上學中選其中一程步行節省車資,最終買到那專輯後,開心得重複聽過萬次也不厭。但今天呢!很多東西都像垂手可得,下載的東西大家多不會珍惜……我不是要反科技,但覺得今天當我們擁有某些東西時,卻也流失了不少我們應有的情感,如耐性、情懷、尊重等。就如我經常只顧看手機,便被太太提醒我多看看女兒不是更好嗎?我覺得她說得有理。所以我拍成《某》,要喚起觀眾應留意身邊更多更美更好的人與事,也是好好提醒自己。」

01

02

《某》為湯怡帶來擔正的機會,亦令Benny在編導此片時,對現今價值觀,以至個人脾性改變等加以反思。(攝影:蒼井邱)

 

 

海報相

《某日某月》

導演:劉偉恒
演員:湯怡、原島大地、陳茵微、夏韶聲、雷頌德、鄭丹瑞、邵美琪、呂頌賢
上映日期:即日

Read More
2018年04月18日

Sean Baker──童心見良心 揭示夢幻背後之悲涼

大相

美國導演辛貝克(Sean Baker)一直朝獨立電影之路進發。看過他的作品,不難發現他對社會的「低端」人口、邊緣一群等十分關注,但非搞煽情同情,也不作道德判官,而是老老實實展現有關人物的真實生活,角色有血有肉,更觸動觀眾心靈,令他們對社會狀況有更廣更深的認識。他的新作《歡迎光臨夢幻樂園》(The Florida Project)則從孩童的生活出發,以美國度假之都──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作背景,當地主題樂園本應盡見小孩天真笑臉、生活無憂一面,但夢幻背後,卻告訴這群小朋友、以及觀眾現實是殘酷的!

text:蒼井邱

photo:蒼井邱(訪問攝影)、Golden Scene(《歡迎光臨夢幻樂園》劇照)

訪問場地提供:The Mira Hong Kong

 

繽紛以外 貧苦處處

辛貝克的前作如《小明星》(Starlet, 2012)道出小電影女演員的生活日常,《跨性有話兒》(Tangerine, 2015)則是跨性別性工作者與其他基層人物的眾生相。說回辛貝克的新作《歡》,他表示多年來也希望執導一齣關於兒童的電影:「我曾看過上世紀二十年代系列短片《Our Gang》,電影講述當時經濟大蕭條,為人父母為一家生活掙扎求存,但電影既展現現實亦帶幽默感,戲中小孩子角色亦自得其樂,戲中甚至有冒險情節,這樣的內容除為當時生活困苦的觀眾帶來娛樂,也有進取、正面的訊息。我一直想拍攝這類電影,但苦無靈感。」

及至2011年,《小》及《跨》的聯合編劇Chris Bergoch於前往佛羅里達州主題公園的路途上,既看到高速公路旁有小孩流連玩樂,而他過往為幫助媽媽搬到佛羅里達州時,每次途經公路,亦看見汽車旅館呈現不景狀況,少了遊客,住下來的是一些貧困的單親家庭等。辛貝克從拍檔口中得知這景況,心想:「一個標榜夢幻樂園的地方,實況並非如此,附近卻有着不少貧苦的家庭,小朋友的明天會是怎樣?這一切一切,觸發我開始構思此電影。」

01

 

主題樂園外的汽車旅館色彩繽紛確充滿夢幻元素,但與內裏租客的生活狀況形成反比!

 

探究社群苦與樂

電影中關於單親家庭、未婚媽媽、毒品問題、居民沒有上流空間等,都是導演與編劇到當地進行街訪而得知。但由作資料搜集至拍攝期間,導演亦看到這社區有正面、歡樂一面。他笑說:「在當地拍攝,每天也遇上難忘事呢!這裏的居民既守望相助亦好客,非常歡迎我們到來拍攝。該處每逢周末,都會舉行派對,相當熱鬧。又見當地政府如在土地政策上對居民構成嚴重影響,他們必定團結一致跟政府抗衡。可見這些生活日常,不是一面倒的悲涼。今次我以平實手法盡量呈現一個社區的全貌,好讓觀眾關注、思考相關的社會問題。」

03 02

片中住在汽車旅館的小孩子在暑假時生活無聊隨街遊蕩玩樂,正是現實的寫照。

 

素人演員見真切  為影壇添新血

回顧辛貝克的作品,多由素人演員擔網,甚至該演員也是出身自故事中所描述之社群(如《歡》中演女孩好友的小演員Christopher Rivera,他正是汽車旅館的居民)。談及選用素人演員,辛貝克帶點尷尬笑道:「這關乎獨立電影資金有限的問題吧!但同時,我的電影是展現真實的社會面貌,用新面孔演出,讓觀眾會較相信他們是電影故事裏的真實人物,觀影時會更投入。此外,在影壇缺乏新血的時候,我亦正不斷發掘新人,這是我樂於做的事情。」

就如《夢》中分飾母女的貝亞維奈堤(Bria Vinaite)及布魯克林普詩(Brooklynn Prince),都屬影壇新鮮人,表現教人眼前一亮。「起初我曾想邀請Britney Spears飾演母親Halley一角,但及後考慮到Halley只是廿餘歲的媽媽,Britney Spears便有點超齡了!於是我從社交媒體發掘新演員,結果在Instagram上發現了貝亞維奈堤,在其ig見她一副開心、無憂無慮的模樣,便覺得她適合這角色,其表現也證明我沒選錯人。」至於女兒Moonee一角,辛貝克便直接在佛羅里達進行選角面試,結果便遇上布魯克林普詩。「這小女孩曾於廣告演出,其母也是演技導師,但她沒有一點曾受訓練的觀感,外表與表現依然那麼純真。最終她與貝亞維奈堤確產生微妙化學作用。」

05

04

飾演年輕母親的貝亞維奈堤及女兒的布魯克林普詩在戲中經濟拮据,但母女情深,生活上仍自得其樂。

 

資深影星壓場

同時,辛貝克今次在選用演員方面亦作出突破,找來資深知名的荷里活演員威廉達福 (Willem Dafoe)飾演汽車旅館經理Bobby。辛貝克說:「我首次看他的演出,是他1985年的電影《To Live and Die in L.A.》,他飾演的反派相當搶鏡,當中其裸露演出也十分大膽但表現自然;其後的《殺戮戰場》(Platoon, 1986)中他身亡的場面也十分震撼。他這四十年間的演出和形象千變萬化,是個相當務實的演員。碰巧他也曾看過我的電影並表示十分喜歡,當時我飛往紐約與他邊喝咖啡邊傾談合作事宜,我很高興他能成為此電影其中一員。」

09

威廉達福飾演的汽車旅館經理,恩威並施,對戲中母女欠租、生事等,也予以寬限包容。

06

威廉達福零星味的實感演出,令他憑此片獲今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喜見新媒體助電影拍攝

辛貝克上作《跨》全以iPhone拍攝,今次《歡》則主要用上菲林、另小量場面採用iPhone拍攝。他表示新科技為拍攝電影更添便捷,但也強調iPhone不會完取取代菲林。「始終一切要基於電影的題旨、內容、畫面等,而不能每每盲目地全以iPhone拍攝電影,例如在一些狹窄空間難放置大量拍攝器材,iPhone便大派用場。但一些畫面要強調質感,始終要用上菲林,總之各種媒體是相輔相成的。近年喜見多名導演也善用iPhone拍電影,例如由獨立電影導演晉身至荷里活知名導演的史提芬蘇德保(Steven Soderbergh),其新作《瘋‧魔》(Unsane)也善用iPhone展現影片特點,以其年資和名氣仍不斷作多樣嘗試,實屬好事。未來電影仍有無限可能!」

07

電影蝕本、四十歲前還沒穩定收入,統統都是辛貝克過去的經歷。就是堅持與努力,終讓他擁有今天的成就。

 

《歡迎光臨夢幻樂園》

上映日期:即日

海報相

 

Read More